“轰炸东京”,B-29战略轰炸机,超级空中堡垒!
二战最强战略轰炸机:B29 “超级空中堡垒” 的传奇
当德国人还在为四吨载弹量发愁、英国人还在为炸毁一座水坝绞尽脑汁、苏联人还在用双引擎轰炸机支援前线之际,大洋彼岸的美国人,已悄然拿出一款载弹量达九吨的空中庞然大物。
他们好似已然提前开启了庆祝战争胜利的香槟,只因有这款轰炸机,便意味着他们差不多能够摧毁航程内的所有目标,将敌人的抵抗力量尽数消灭。
二战时期最大且最强的战略轰炸机,美军的超级空中堡垒 B29,便是那台令人心生畏惧的战争机器。它的诞生,源于一个极具前瞻性的设想,早在美国正式参战之前,陆军航空队司令亨利・阿诺德将军便预见,日后会有可远距离轰炸德国本土的大型战略轰炸机。
彼时波音公司凭借 B17 空中堡垒轰炸机已获军方信赖,该款飞机在二战初期表现极佳,给美国陆航留下深刻印象。在 B17 取得成功的根基之上,波音公司着手设计一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机型,该项目一经出现,便击败了所有竞争对手,迅速获取美国军方订单。1941 年,军方一次性订购 250 架;到 1942 年,订单数量翻倍,变为 500 架。
然而这架汇聚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飞机,制造过程颇为坎坷。B29 是当时飞机中体积最大、重量最重且速度最快的机型,它在接受订单之时还未曾真正飞行过,仅进行了若干风洞试验。
美国参战后,军方对 B29 的需求极为急切,然而彼时其设计太过复杂,规格要求也十分严格,又因时间紧迫,生产自始便出现诸多问题。比方发动机就特别不可靠,老是出现过热状况;而且先进的中央火控以及遥控炮塔也时常出故障,整个项目曾有段时间停滞不前,若不是阿诺德将军亲自过问,或许到战争结束,波音公司都无法交出足够数量的 B29。
至 1944 年 5 月,多数故障解决后的 B29 方才在美国陆航服役,其一经投入战场,便展现出惊人实力,迅速成为美军最倚重的战略轰炸力量。B29 轰炸机机身长达 30 米,翼展达 43 米,需十名机组人员方可操控。它采用全金属结构与密封加压座舱,在当时堪称颇为人性化的设计,机组人员于万米高空作战时,无需再遭严寒之苦,也不必长久戴着氧气面罩。
为保护庞大的机身,它的尾部还安装了一个可伸缩的缓冲器,以防在大仰角起降时受损。它的主翼采用大展弦比平直翼,且在后缘巧妙设置一组襟翼,襟翼放下时可使机翼面积增加约 20%,从而大幅提高升力。它的空重为 33 吨,最大起飞重量可达 60 吨,能够挂载九吨重的各类炸弹,这样的载弹量,连德国人看了都心生羡慕。
它不仅能装,性能也极为优秀。四台性能出色的活塞式发动机,每台可输出 2200 匹马力,使得这个庞然大物能够以每小时 574 公里的速度翱翔天际。更为厉害的是,B29 能够在一万二千多米的超高空中飞行;而那时日本和德国的大部分战斗机,即便勉强攀升到该高度,速度也根本无法追上它。
在地面防空的火力当中,唯有口径最大的高射炮才勉强能够得着它飞行的高度,对于 B29 而言,进入敌方领空如同串门般轻易。它飞行时最大可达 5200 公里,转场之后能够连续飞行 16 个小时,航程能够达到 9000 公里。早期的 B29 为自卫,在机身装了五个遥控炮塔,还配备了十挺重机枪,后来依据实战经验,将机背前炮塔的机枪增加到四挺,总计十二挺机枪,火力甚是凶猛。
1944 年 6 月,B29 首次参战,自印度起飞去空袭曼谷。没过多久,陆航少将柯蒂斯・李梅率 68 架 B29 从中国成都起飞,对日本九州的八幡钢铁厂实施轰炸,此乃继杜立特空袭后,美军再度攻击日本本土之举。
李梅乃一位阅历丰富的轰炸高手,曾于欧洲指挥对德轰炸长达 20 个月,可是他迅速察觉,欧洲惯用的高空精准轰炸战术在日本完全不适用。日本本土 7000 米以上的高空,常常有强劲气流,会把自由坠落的炸弹吹离目标,而且从中国起飞航程过远,补给艰难,机组人员的损失率也始终处于高位。
就在此时,美军于马里亚纳海战中获取了决定性胜利,占领了关岛、塞班岛与天宁岛。这些岛屿距日本本土仅有九百多公里,补给颇为便捷,成为了 B29 的绝佳基地,自此之后,B29 便对日本本土展开了猛烈轰炸。
起初轰炸采用的是在万米高空于白天精确投弹的战术,然而效果依旧欠佳。这批轰炸机后来交由李梅全面指挥,李梅做出了一个颠覆性的决定:夜里指令 B29 从1600 米至 2000 米的低空进入日本,实施大范围的地毯式轰炸。李梅认为日本战斗机在夜间的战斗力不怎么样,这个高度恰好是日本防空火力的空白区域。
为使轰炸效果达至最大,他甚至下令拆除 B29 尾部的机炮,以增加 1200 公斤的载弹量,将传统的高爆炸弹全部换成凝固汽油弹与燃烧弹。他发觉日本的房屋多数为木质结构,若使用燃烧弹,其杀伤力将会格外大。
1945 年 3 月 9 日夜晚,李梅的疯狂谋划启动。334 架 B29 从马里亚纳群岛起飞,对东京开展了时长两小时的全覆盖式轰炸。为躲避伤亡,美军没有进行编队,各飞机独自施行轰炸,每架 B29 携带六至八吨燃烧弹,总共投下超两千吨。美军谋划的 22 个工业目标全都被摧毁,而且 B29 的生存概率达到 96%。
火攻东京之后不足 30 个小时,317 架 B29 于夜间又对名古屋发起袭击,该市的飞机制造中心被摧毁。接着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也遭到 300 架 B29 的轰炸,1700 吨燃烧弹倾泻而下,大约 20 平方公里的市区在三小时内被焚毁。随后,神户的造船中心也被摧毁,日军的工业实力与反抗力量正逐渐被瓦解,他们对这种从天而降的火焰格外惧怕,还给 B29 起了个外号叫 “地狱火鸟”。
五月里美军对东京的空袭进一步加剧,五百余架 B29 投下四千吨燃烧弹,在 250 公里外太平洋上空都可看见东京冲天的火光。那时日本防空力量大体被歼灭,美国轰炸机往来好似进入无人之地似的,到了六月,东京成了一座全无轰炸价值的死邑。
B29 的空袭行动,被称为 “李梅火攻”。在战争最后几个月期间,B29 常常以五百架的大编队,于 P51 战斗机的护卫之下,接连对日本的中型城市实施火攻。陆航总司令阿诺德将军认为,B29 的轰炸已然能够替代原计划九月的登陆进攻,能够挽救成千上万美国士兵的生命。
日本首相后来也承认,正是美国的大轰炸,使得日本开始真正考虑停战。然而所有人都以为燃烧弹能终结战争之时,军方给陆航送去几枚威力更甚的杀器 ——原子弹。为了加速战争进程,美国总统杜鲁门决定对日本使用这种终极武器。
1945 年 8 月 6 号与 9 号,经特别改装的 B29 分别于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彻底击垮了日本最后抵抗的念头。日本天皇无奈,只得接受波茨坦宣言,决定无条件投降。
B29 以一种不容置疑的态势终结了此场战争。它的研发与制造成本高达 30 亿美元,甚至超出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是二战时期最为昂贵的项目。然而它对战争的贡献,完完全全配得上这笔开销,它摧毁了日本的战争潜力,令日本打消了在本土决战的念头,最终使得美军无需登陆就赢得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