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今日前瞻: 格鲁吉亚VS土耳其, 巴拉圭VS厄瓜多尔
72
2025-09-05
以色列喊出“超级斯巴达”自力更生战略,引发市场震荡与经济忧虑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提出让国家成为“超级斯巴达”,主张经济自给自足,这话在国内掀起不小波澜。特拉维夫股市应声下跌,商界纷纷警告,这条路可能让国家陷入经济困境,毕竟以色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古城邦。
那天在财政部,内塔尼亚胡说以色列正面临被孤立的局面,未来或许不得不自我支持,摆脱对外依赖。听起来像是一句硬气口号,但放在现代的全球经济网络里,这无疑让投资者心里打鼓。事实是,疫情后全球供应链还没完全恢复,加上多国对加沙冲突的立场日益分裂,多个西方友邦宣布在联合国将支持巴勒斯坦,不少军售和投资合同也被暂停或取消,让以色列的外部支撑动摇。
这种情况下,内塔尼亚胡想打造的“超级斯巴达”模式,就是强调全民皆兵、军工自给,以及尽量减少对外依赖。但这直接和以色列过去几十年依靠开放市场及外资助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政策背道而驰。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靠国际援助建工业,90年代通过开放迎来经济腾飞,到现在高科技产业拉动国家GDP的15%,这样一刀切的转变不免让市场感到迷茫和担忧。
果然,消息一出,股市瞬间蒸发了数十亿美元。制造业和科技界的声音尤为强烈,他们担心持续的封闭和军工业重点投入将让整个经济生态失衡。以色列制造商协会就明言,“自给自足”政策很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科技企业更是警告,国际合作是他们成功关键,断了外部支持,未来的创新和投资都难以为继。已经有几家跨国巨头放慢了在当地的研发计划,政策不确定性成最大隐忧。
农业和旅游业也受到牵连。农业出口每年能带来150亿美元,依赖的先进技术和国际市场一旦受限,影响不言而喻。旅游收入更是从2023年的240亿美元直降到不足100亿美元,这拖累让本就脆弱的经济更难承受“超级斯巴达”的高昂代价。
反对派也没闲着,批评内塔尼亚胡的政策只会把国家推向经济衰退和高失业,甚至连教育、科技预算都面临大幅削减。长远这种“军工优先”政策可能减少以色列的全球竞争力,埋下隐患。
这轮风波反映的就是一个老问题传统的自给自足理念能否在高度依赖国际合作的当代以色列继续生存?历史上,斯巴达曾因封闭而最终被更开放强大的罗马取代。如今的以色列如果走上类似道路,恐怕不仅难以抵御外部压力,还会削弱自身经济基础。社会各界的质疑和警示正是对内塔尼亚胡这一战略转向的理性回应,也给整个国家提了个醒。
你怎么看这事儿?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