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丰都疏通管道——疏通下水道
69
2025-10-07
哥几个先聊着,我插一嘴。1497块钱,放现在能干点啥?搓一顿不错的火锅,带汤带水的那种,还能剩点钱去按个脚。但要是告诉你,这笔钱,只够买个合影、签个名,对象还是一个压根没在NBA打过一场常规赛的小伙子,你啥感觉?是不是瞬间觉得这世界有点魔幻。
没错,这事儿的主角,就是咱们自家球迷眼巴巴盼着的天才少年,曾凡博。地点,NBA中国赛的粉丝见面会。价格,210美刀,不多不少,正好1497块人民币。消息一出,球迷圈直接给干沉默了,缓过神来就是铺天盖地的“吃相难看”、“割韭菜都割到家门口了”,那场面,比总决赛抢七还热闹。
说句公道话,你要是把韦德、加内特这帮名人堂级别的大爷们摆出来,别说1497,再贵点大伙也认。人家那一个签名背后,是总冠军戒指的光芒,是无数个绝杀后振臂高呼的青春回忆。为情怀掏钱,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可曾凡博呢?咱掰着指头算算,他现在是布鲁克林篮网队一个拿着Exhibit-10合同的边缘人,说白了,就是一张随时可能被撕掉的训练营“体验券”。
这个Exhibit-10合同,咱得说道说道。它压根就不是正式合同,没保障,球队今天看你顺眼留着你,明天一个心情不好就能让你卷铺盖走人。就算你特争气,被裁了还能去下属的发展联盟球队打球,熬上俩月,顶天了也就拿个几万美金的奖金。这点钱在美国那地界,交完税,够不够租房吃饭都得打个问号。所以,小曾去NBA,压根就是一场前途未卜的豪赌,纯属“为爱发电”,兜里比脸都干净。
就在这么个背景下,一份近1500块的签名合影套餐,就跟平地起惊雷似的炸了出来。这钱,可能比他在发展联盟泥潭里摸爬滚打几个月的薪水都高。这感觉就好像一个刚拿到驾照的实习司机,车还没开明白呢,就挂牌搞起了“秋名山车神速成班”,学费还不便宜。这操作,谁看了不迷糊?
球迷的第一反应,火力全开对准了篮网队。这逻辑也顺理成章,一个还没站稳脚跟的新秀,哪儿来的胆子和权力给自己定这么个价?明摆着就是球队看准了中国赛这个风口,把队里唯一的中国元素当成摇钱树,想在中国球迷这片沃土里狠狠刨上一笔。这算盘打得,我在北京都听见布鲁克林那边的算盘珠子响了。要是真让曾凡博在中国赛期间当个“气氛组组长”,捞完钱扭头就把人裁了,那这事儿办的,可真就不是吃相难看,是压根就没打算要脸。
可咱换个角度琢磨一下,这事儿就全是球队的锅?NBA是什么地方?一个把商业运作玩到极致的联盟,每个球员从被选中的那一刻起,就不光是个打球的,更是个行走的商品。曾凡博的天赋,除了身高臂展,更重要的就是他背后那个巨大的、无法估量的中国市场。篮网管理层拿捏住这一点,进行商业开发,从纯粹的生意角度看,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营销。这台商业绞肉机运转起来,才不管你什么梦想、什么情怀,进去是热血,出来就是冰冷的钞票。
最尴尬的,还是曾凡博本人。他被推到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像个被提线的木偶。答应吧,得硬着头皮面对国内球迷的口水;不答应吧,万一得罪了球队,刚点燃的NBA火苗可能立马就得熄灭。我估摸着他自个儿也挺懵圈,明明是来追梦的,怎么就突然变成了橱窗里待价而沽的商品?
这让我想起当年的姚明,同样是状元,同样是万千宠爱于一身。但那个年代,商业开发还带着点温情脉脉的面纱,大家更多是津津乐道他的“姚氏幽默”和赛场上的霸气盖帽,而不是讨论他的签名值多少钱。时代真是变了,现在的流量经济,恨不得把人身上每根毛都给定价,所有的热爱都能折算成KPI。
其实球迷们也不是真差那1500块钱,让大家心里不是滋味的,是那种被当成“人傻钱多”的挫败感。我们支持曾凡博,是希望在NBA赛场上,能再看到一个黄皮肤的中国小伙子,去飞天遁地,去跟那些顶级球星掰掰手腕。这份支持,带着点“自家孩子出息了”的骄傲。结果呢?这份纯粹的情感,还没来得及在赛场上释放,就先在商业活动里被明码标价了。这感觉,就跟你养了多年的宠物猪,刚觉得它眉清目秀,结果第二天就被人按斤卖了,谁受得了这个?
说到底,当一个梦想被标上价格的时候,它还算不算梦想?我们当然希望曾凡博能打出来,用场上的得分、篮板和盖帽去挣得千万合同。而不是靠着一张中国面孔,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提前透支自己的商业信誉。那条路,看似是捷径,实则是悬崖。毕竟,在竞技体育的世界里,菜,是原罪。场上的实力,才是一个运动员安身立命的唯一硬通货。希望小曾自己心里有数,球迷们真正想买的,不是那个签名,而是未来十年,一张能稳稳当当看他在NBA打球的“长期饭票”。而这张饭票,谁也给不了,只能靠他自己一球一球地去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