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义拥兵六十万,为何只是个空头司令?能调动的只有四个军
六十万大军的总司令,听起来威风八面。可傅作义1947年底接过华北“剿总”这个位置的时候,心里恐怕只有苦涩。蒋介石不是信任他,纯粹是中央军在华北被打烂了,实在没人可用,才把他这个杂牌推出来当“炮灰”。
这哪是总司令,分明就是个“背锅侠”。蒋介石前脚任命他,后脚就派心腹陈继承来当副总司令。这哪是副手,这根本就是安插在傅作义身边的“影子司令”,所有中央军的调动,人事安排,都得他点头。傅作义这个总司令的命令,出不了自己的小圈子。
当时华北的局面乱成一锅粥。山西的阎锡山是他老上司,但人家自己就是个“土皇帝”,不可能听他的。剩下的,就是数量庞大、装备精良的蒋系中央军,以及傅作义自己从绥远带出来的老底子。算下来,这号称五六十万的大军里,傅作义能直接指挥的嫡系部队,也就第35军、第101军、第104军、第105军这四个军的番号,拢共十多万人。兵力对比,他跟蒋系大概是一比二,手里真正的牌,还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
傅作义也不是没想过好好打一场。他刚上任,就想集中自己最能打的部队,再裹挟着几十万中央军,跟解放军来一场主力对决。结果,现实马上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涞水战役,他起家的本钱、嫡系中的嫡系第35军,被解放军重兵围困。军长鲁英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拼命向附近的中央军第16军和第94军求援。可这两支“友军”呢?磨磨蹭蹭,按兵不动,就这么眼睁睁看着35军的新32师被全歼,师长李铭鼎战死,鲁英麟侥幸逃脱后,羞愤自尽。
这一下,傅作义彻底心寒了。他算是看明白了,什么总司令,他连中央军一个兵都调不动。战后开会,他想追究责任,结果陈继承当场就跟他撕破了脸,叫嚣着“中央军的行动必须经过他许可”。
傅作义气得直接宣布休会,但他一个杂牌,又能怎么样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向蒋介石辞职不干了。他还将了老蒋一军,说举荐陈继承来当总司令,反正兵权都在人家手里。这下轮到蒋介石头疼了,他既想让傅作义去卖命,又怕傅作义真的掌控了中央军。最后只能出来和稀泥,嘴上说着军令听傅作义的,实际上什么也没解决。
不拔掉陈继承这颗钉子,傅作义就永远是个空头司令。他一直在等一个机会。1948年7月,机会来了。陈继承下令青年军208师向学生开枪,制造了流血事件。傅作义立刻抓住这个把柄大做文章,利用舆论压力,最终把这位“监军”赶出了华北。
没了最大的掣肘,傅作义才算真正开始掌控局面。他玩起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先是把蒋介石给他的4个军的扩编番号,很聪明地分给了中央军各部,帮他们扩充实力,收买人心。接着,又用“分割使用”的办法,把中央军的部队拆得零零散散,一个军的三个师被他调到三个不同的地方,让军长变成光杆司令。他还趁机清理了安插在北平的军统和中统特务。
到1948年10月,辽沈战役打响,东北败局已定。蒋介石慌了神,命令傅作义把华北几十万大军全部撤到江南。傅作义心里跟明镜似的,他很清楚,一旦离开自己的察绥老巢,到了蒋介石的地盘,部队马上就会被吞并,自己也将一无所有。于是,他顶住了蒋介石的南撤令。
可讽刺的是,傅作义费尽心机刚刚把军权攥到手里,解放军就以雷霆万钧之势杀入关内。在新保安、张家口,他赖以起家的嫡系主力第35军和第105军,几乎一夜之间被全歼。
傅作义的“本钱”瞬间输光了。这时留在北平城里的,反而是那些实力保存相对完好的中央军。只是城外百万解放大军压境,这些曾经“见死不救”的中央军将领们,也没了当初的傲气。最终,傅作义率领着这支以中央军为绝对主力的部队,接受了和平改编。他终究还是没能带着这些不属于他的兵,打一场真正属于他的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