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眼花翎有多尊贵?郡王亲王都无缘,两百多年仅7人可戴!
看过清朝宫廷剧的朋友们,可能对这样一个场景记忆犹新:当一位大臣因为功劳卓著让皇上开心时,皇上会假装认真思考一番,然后转身宣布:“赏赐某某双眼花翎……”这意味着这位大臣即将得到晋升和加薪。但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双眼花翎”的含义,又为什么是双眼而不是单眼或三眼呢?这并不是皇帝随意决定的,因为不同数量的眼翎背后有着深刻的寓意。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一揭开这些秘密。
清朝官帽上的装饰品叫花翎,种类多样,颜色各异,眼数也不同,每一种都有它独特的含义。
花翎是清朝官员帽子上的一种独特装饰,也叫做帽饰。它实际上是用孔雀羽毛精心制作的,之所以这么受欢迎,主要是因为这些羽毛颜色鲜艳,光彩夺目,让人看了心情舒畅。
一只孔雀就像是一个活的名片,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你的身份和地位。
冠翎的实际含义并不仅仅是羽毛的颜色,而是将鹖鸟的羽毛染成蓝色,清朝时称为蓝翎。然而,蓝翎与花翎相比,显然是低一个档次。按照清朝的规定,六品及以下的官员只能佩戴蓝翎,而花翎则只授予七品以上的官员。
虽然这些花翎都是用孔雀的羽毛做的,但因为上面的“晕目”数量不一样,它们的级别也就有高有低。所谓的“晕目”,其实就是孔雀羽毛上那些像小眼睛一样的圆圈图案,在清朝的官方文件里,这些图案被称作“眼”。
官帽上的花翎,因为翎眼的数量不同,代表着不同的官阶。这规矩是有的,毕竟这是朝廷早就定下的制度。在清朝皇帝的眼里,翎眼的数量意义重大。
在古代,有一种装饰叫做单眼花翎,也叫一眼花翎,其实就是用单根孔雀尾巴上的羽毛制成的。这种羽毛大约有36厘米长,通常会被用在五品及以上的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统领、参领等高级官员的帽子上作为装饰。
此外,入选者必须是非汉族血统,并且必须是正白旗、正黄旗或镶黄旗的成员。这些身份标志显然是显赫地位的象征,因为佩戴双眼花翎或三眼花翎的人并不多见。
花翎的两只眼睛大约有33厘米长,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尾部有两层羽毛,显现出两个颜色鲜艳的翎眼。这种装饰通常戴在官帽的后面。花翎是皇族成员独有的头饰,适合宗室成员、受封的藩部公爵和庶出公主的丈夫(也称为和硕额附)佩戴。
这些人虽然有资格戴双眼花翎,但这并不是想戴就能戴的。首先,他们得有相应的身份和地位;其次,作为家族成员,他们得在十岁以后参加骑马射箭的测试,通过了才行。
不得不提的是一种罕见的装饰品——三眼花翎。由于能够佩戴这种饰品的人很少,它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在清朝,除了皇帝外,只有身份地位极其尊贵的人物才能享有这种荣誉。三眼花翎代表着至高无上的荣耀,仿佛达到了官职的顶峰,让人感到无比的自豪和荣耀。
穿三眼花翎的人,不是因为功绩卓著的臣子,而是皇室的贵胄贝子,或者是公主的夫君(固伦额附)。其他的人,无论是权倾朝野的和珅,还是皇族中的郡王或亲王,无论财富多么丰厚,都无法用金钱买来,这是身份的象征。
清朝历史上,有几位特别显赫的人物被赐予了三眼花翎。这些人是谁呢?他们为什么能得到这样的荣耀呢?三眼花翎是清朝一种极为尊贵的赏赐,只有在军功卓著、政绩突出或有特殊贡献的情况下才会被赐予。在清朝,只有少数人有幸获得这一殊荣。这些人通常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有些将领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帮助朝廷平定了叛乱,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因此得到了三眼花翎的赏赐。还有一些大臣,他们在治理国家、处理政务方面表现出色,为朝廷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被授予了这一荣誉。总的来说,三眼花翎象征着清朝对这些人物的高度认可和尊敬,他们是国家的英雄和功臣,值得后人铭记和敬仰。
清朝统治了267年,据说除了皇族,真正得到皇帝赏赐三眼花翎的人极少,几乎可以用手指头数清。
有这么七个人,获得了极高的荣誉,这可是非常难得的。简单来说,大概每隔三十七八年才会有人得到这个荣誉,可见这个荣誉有多珍贵。那么,这七个人到底是谁呢?他们又是因为什么才被选上的呢?其实,他们很多人在清宫剧里都出现过,算是比较熟悉的面孔。
首先提到的是富察·傅恒。说起他,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他来自显赫的满洲镶黄旗家族,更有孝贤纯皇后这样的姐姐。但这些只是表面的东西。真正重要的是,傅恒将军在战场上勇猛无比,不论是大金川之战、准葛尔之乱还是清缅战争,他都亲自上阵,冲锋在前。乾隆皇帝赐给他三眼花翎,这荣誉是他应得的,无人能比。
自然非傅恒之子福康安莫属。他一出生就被封为贝子,戴上三眼花翎,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福康安的战绩也非常辉煌,不论是甘肃回民的起义、台湾林爽文事件,还是苗疆和廓尔喀等地的事务,都有他的身影。他确实是名副其实、受人尊敬的官员。
接下来要说的是乾隆时期非常有名的人物,和珅的弟弟和琳。他来自正红旗,参加了对廓尔喀的战斗,立下了不少战功,因此得到了三眼花翎的荣誉。可以想象,这可能会让和珅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第四位是蒙古正白旗出身的长龄。他在白莲教起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此外,他还平定了张格尔的叛乱,因此获得了三眼花翎的荣誉赏赐。
第五点让人有些意外,禧恩是皇家血统,是睿亲王的次子。这个事实让人感叹不已。作为嫡长子,他本应继承父亲的爵位,却只能靠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番天地。尽管如此,他仍然英姿勃发,凭借平定湖南瑶族叛乱的卓越战绩,获得了三眼花翎的荣誉。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的重要大臣之一,他的政绩日益显著。即使在慈禧太后特别赏赐的情况下,还特意赐给他三眼花翎这一显赫的荣誉。这真是前所未有的大恩大德,过去两百多年里,从来没有汉人得到过这样的荣耀。
最后一位也是汉人,名叫徐桐,他的形象就像是清末官场中平庸之辈中的一个。关于他的事迹,实在找不到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不过,他口才不错,善于揣摩别人的心思,因此很得慈禧太后的欢心。也因此,那顶代表权力的三眼花翎就轻易地落在了他的头上。
为什么皇帝总是不愿意轻易把花翎赐给臣子呢?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许多人可能会疑惑:不过是顶三眼花翎罢了,又不是什么重要的封赏,羽毛随手就能弄到,用来装饰也没什么不对,为什么清朝的皇帝会这么小气呢?
这正是文化象征的深层含义。花翎虽然只是一根普通的羽毛,但它所代表的意义却非常不凡。自从清朝开始使用花翎作为装饰以来,很多人都向往它。据说在康熙时期,帮助康熙统一台湾的将军施琅,在被授予“靖海侯”的称号时,却拒绝了爵位,转而请求佩戴花翎。康熙皇帝非常慷慨地答应了他的请求,赐予他一只眼花翎。
原来,这花翎只是个装饰品,既不能填饱肚子,也不能解渴。然而,正因为皇帝很少赐予,大臣们就把它当作“物以稀为贵”,于是想尽办法,设法得到它。
那就是关于资格的事。
“资格”这两个字,限制了三眼花翎的广泛使用。皇室最关心的是保持自己一家独大的局面。如果天下所有人都以皇帝为宗,都自称是宗室血脉,那么这天下岂不是乱套了?
除此之外,还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九五之尊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的地位稳固不可动摇。三眼花翎也是如此,它的珍贵和稀有,是因为它与地位紧密相关。如果皇帝不再珍视三眼花翎,随便赐予他人,恐怕就会失去它的价值和意义。
这其实是一种带有象征意义的仪式,各种东西都代表着特定的含义,而人们会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来获取这些象征物。就拿蓝翎来说,之所以用鹖鸟的羽毛,是因为鹖鸟天生勇猛,特别擅长战斗,就像专门为战斗而生一样。把蓝翎授予六品以下的侍卫和军官,不正是一件很合适的事情吗?
三眼花翎虽然珍贵,但也不是谁都能戴的。要是满朝文武都戴着三眼花翎,动不动就以此为资本说话,那皇帝就得格外小心,担心这些人会做出不利于江山社稷的事。
清朝末年,国家的钱袋子瘪了,于是卖官鬻爵成了风气。那时候,买个蓝翎帽子只需要几百两银子,而花翎帽子则要七千两纯银。至于三眼花翎,历史上没见有人卖过。想想看,国家都快撑不住了,可就是没人愿意把这象征身份的帽子卖掉,这东西显然已经不仅仅是帽子那么简单了。
非同宗的人是得不到的。这就是三眼花翎在皇帝心中的特殊地位。那些非皇族的大臣佩戴三眼花翎,不过是皇帝用来激发他们为国家努力奋斗的一种手段,就像抛出的一根诱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