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合龙10个月就坠河!四川“云中之桥”轰然垮塌,万幸无伤亡

106 2025-11-24 18:43

2025年11月11日下午4点,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市的山谷间突然传来巨响——被誉为“云中之桥”的红旗特大桥,一段130米长的引桥连同侧路基,跟着右岸山体滑塌直直坠入足木足河,腾起的烟尘好几公里外都能看见。这座今年1月才完成220米主跨合龙、通车还不到10个月的大桥,怎么就突然“垮了”?万幸的是,前一天巡查人员就发现了10厘米宽的裂缝,连夜封路疏散,最终没造成人员伤亡,这份及时的隐患排查成了事件里最让人安心的细节。

随着专家现场勘察和官方通报,大桥垮塌的原因慢慢清晰,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多重风险叠加的结果,目前也没有证据指向桥梁质量问题,背后藏着的诱因其实早有征兆。

最先要提的就是库区水位反复“折腾”,把山体泡成了“软面包”。红旗特大桥建在双江口水电站库区里,这座世界级高坝今年5月首次蓄水,1.1亿立方米的水量相当于8个西湖,对周边山体来说就是场“慢性考验”。水位涨时,山体下部被长时间浸泡,岩土体像泡发的面包一样慢慢变软,强度越来越差;水位降时,又会冲刷山体表面,带走表层泥土砂石。更关键的是,水分会顺着山体裂缝往深处渗,在内部形成“孔隙水压力”,就像无数个小千斤顶在里面使劲,慢慢破坏岩土平衡——这种“库岸再造”的风险,其实今年7月就有预警,当时同区域隧道口就发生过塌方,可惜没引起足够重视,最终成了这次滑塌的大隐患。

再看大桥本身的结构,高墩设计在极端情况下面临“硬伤”。红旗特大桥全长758米,主墩高达172米,用的是“Y型主跨+高墩”的设计,这种结构在川西峡谷里很常见,能适应复杂地形,但抗侧向力的能力却像“立在地上的竹竿”——垂直方向能扛住重压,可一旦遇到侧向推力就容易失稳。这次垮塌的直接推手,是右岸300余万立方米的山体滑塌:这么大体积的山体倾泻而下,不仅“抽走”了桥梁的地基支撑,还对桥体产生巨大侧向拉力,远超设计时的常规承受极限,原本稳固的桥体最终像被推倒的积木一样垮掉。懂工程的人都知道,当年施工队刚进场时,看着悬崖峭壁都犯过难,可见地形多复杂,也注定了这种结构在地质灾害面前的脆弱性。

更逃不开的是川西本身脆弱的地质,再加上极端天气“雪上加霜”。马尔康市地处龙门山断裂带,还横跨多条强震构造带,山体围岩裂隙多到被形容成“千层酥”,70%的区域都有滑坡、泥石流隐患,本身就处于“勉强稳定”的状态。今年阿坝州的天气也不省心,已经发生7起地质灾害,部分区域累计降雨量达45毫米——可能有人觉得45毫米不多,但对已经被库区水泡软的山体来说,这些雨水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进一步软化土壤,让失稳风险飙升。从11月10日发现裂缝到11日垮塌,24小时里山体内部应力彻底失衡,就算想加固也根本没时间。

不少网友疑惑:“刚建10个月就塌,是不是质量有问题?”官方已经明确否认,毕竟这是G317线复建公路的重点工程,建设标准和质量管控都有严格要求,而且日常养护巡查也没缺位。不过后续还会深入调查,比如设计时是否充分评估了库区蓄水的长期影响、地质勘察有没有覆盖所有风险点,这些都得等最终结论。目前垮塌的只是引桥,主桥结构没受严重影响,专家推测后续会在原址修复,但首先得处理掉不稳定的边坡,确保重建后安全。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全国多地山区桥梁都遭遇了类似风险——贵州、重庆、云南等地,上半年就有因暴雨或山体滑塌导致的桥梁下沉、桥面断裂事故,甚至有车辆坠落的伤亡案例。这些桥大多建在滑坡高发区,不少是近两年新建工程,背后暴露的“重结构、轻地质”问题,值得所有山区工程警惕。

现在相关部门已经成立专项工作组,一边排查次生灾害,一边统筹交通疏导,过往车辆得绕行壤塘县阿坝县红原县成都方向,具体抢通时间还没公布。库区建桥本就需要敬畏地质规律,这次事故更像一次警示:在这种复杂区域修桥,不仅要攻克施工难题,更要把地质监测、边坡防护做到位。你觉得库区建桥该怎么防范这类风险?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下一篇:李连杰不再苍老!62 岁术后探班吴京,食堂 5 元土豆丝吃嗨,状态年轻十几岁
上一篇:14亿用户帝国的AI棋局:腾讯如何用微信撬动1929亿营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