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举正北上阅兵,父辈抗战往事,唐湘龙岛内感慨

111 2025-09-11 04:38

苑举正最近在岛内简直成了“热搜体质”,刚从北京归来就被各大节目轮番邀请,一口气讲得天花乱坠。老实说,这位台大教授以前没人觉得他会跟“热闹”俩字沾边,毕竟他主讲哲学,平常温文尔雅,像块豆腐似的论理。谁也没想到,一场盛大的北方之旅,直接把他推到了聚光灯下,让一票人都为他“变身”惊掉了下巴。

事情说白了其实没多么离奇。苑教授本身是山东人,祖籍宁阳县泗店镇柳家楼村——名字一念出来自带民国乡绅气息。他的父亲苑觉非,不止是《孟子大义》的作者,年轻时还当过汶上县长,实打实的文化人,也是那个风雨飘摇年代的热血青年。1939年八月,他和八路军115师联手干了一仗,据记载——那可是实打实的战功——毙敌数百,还俘了二十多日本兵,连日军的一名少佐大队长都命丧战场。这段光辉历史,苑觉非对儿子讲过,但小时候的苑举正直觉觉得这都是当爹的讲老黄历,真真假假混一起,他自己压根不信。心里还暗暗觉得自家老爸那叫一个“平庸”,甚至一直不愿在朋友圈多提。

时间跳到2011年,父亲以99岁高龄安详离世,留给苑举正的,除了墓志铭,就是一笔一笔拆不开的思想欠账。这桩心结,直到2023年的某一天,苑举正意外收到北京发来的烫金请柬,上面大大写着“9·3胜利日大阅兵观礼嘉宾”。这种事儿轮到一个普通哲学教授,换谁不懵?他当场就琢磨,该不会是弄错了姓,或者是钦点了学界代表?可这一去北京,仿佛被热情的祖国人民用巨型弹弓弹进了“自家主场”。不仅在阅兵仪式上震撼得一愣一愣,回山东会老乡,一波热情招待、拍照采访、献花宴请,俨然成了当地网红。本地媒体、各路社团轮番露脸,摄影师举着长枪短炮咔咔拍,真有点“春晚明星”的架势。

这种热闹劲儿,让老苑走了一趟回来,整个人说话都拐弯了。以往是沉吟片刻,从句里能拧出水,现在语速飞快,像擦亮了的蓄电池。回台之后,他各路红媒上的曝光不断,不只感慨国家的强大和家乡的亲情,还对旁边的同事、台湾媒体人唐湘龙说了句极具“杀伤力”的玩笑——“你也该去趟湖南,这样视野能大点,凭你的影响力,台军都未必能把持得住。”这一番老友间的互怼,唐湘龙是听出了真情也忍不住发笑,可脸上浮现的酸楚谁看不出来?毕竟,唐湘龙自诩也是抗战家属,祖籍湖南湘潭,连这层身份几天前都主动声明公开,生怕别人漏了这一笔。可轮来轮去,人气、机缘、风头全落在苑举正头上。台上的唐湘龙笑中带泪,却又清楚,人到中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可内心没敢忘记的,还是那句老百姓都挂嘴边的“位卑未敢忘忧国”。

有意思的是,苑举正和唐湘龙所处的现实,恰好就是当下两岸微妙气氛的写照。一个文人书生,因父辈的往事,突然被时势推为桥梁;一个多年记者,虽有爱国之心,却只能冷眼观潮,默默叨念人间世事。你说这样的剧情,是不是有点“无心栽柳柳成荫”的意味?

岛内网友看热闹不嫌事大,有人喷苑举正“吃内地红利”,有人夸他“大气有识”,也有人成天跟唐湘龙“比惨”。其实放在风口浪尖上,谁都是一颗小小螺丝钉,真的轮不到谁独占舞台。苑举正的激动、唐湘龙的忐忑,都是真实的小人物情绪哪!有人说这叫“身不由己亦英雄”,换个角度,也许正是时代之风将个体的命运推着走。

最近两位主角都没闲着。苑举正从老家回来,变着法地讲乡情、讲家国哲学,表达着他以前从没悟到的那份“认同”。他开始相信,父亲讲的那些事儿,不只是家族记忆,更是这个时代能共鸣的集体回声。唐湘龙见状,总是笑骂着应和,模板就是“谁还不是个有故事的人”。但心里清楚,港台文人,起落间都难免沾点漂泊味道。不过他们彼此打趣,戏谑、鼓励、又拼命维系着一线真实:大风大浪之下,哪有几个人能独善其身?都挂在时代的旗杆上,随风碰撞。

说起来,苑举正能成为网红,靠的不仅是哲学书卷气,更是那个年代遗下来的“血脉故事”。要知道,真正抗战的家属,能把艰难回忆整理成一段段血性往事,再接上现实的讲台,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传承。但如果只靠一段家史就能圈粉,只怕也未免太单纯。岛内观众喜欢的是——一个古板教授如何在现实需求、家国情怀、身份认同面前自我成长,并以肉身体验告诉大家,“原来我爹说的都是真的”,这种反转,比看科幻大片刺激多了。

反观唐湘龙这类资深媒体人,天生就得会察言观色,台前幕后,话要说得滴水不漏,同时还要抱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底色。轮到人家成为正面典型时,自然难免羡慕几分,但说到底,还是得嘬着嘴巴承受时代的情绪。

当然,网络上也不是全给点好脸色。有人说:这不就是一出“大陆招生”真人秀?也有人警惕地问,这种公开身份、家国情怀的话题,是不是操弄情绪?但其实再想深一层,不管苑举正还是唐湘龙,他们的变化,也都不过是“家国”二字在两岸浮沉下,每个人都绕不开的投影。你感动也好,质疑也罢,事到眼前,这颗蒺藜就在鞋底上,谁也别想轻松甩下去。

至于苑举正的“变身”,从家庭小事、乡土情谊到国家认同,过程有点像做减法。小时候觉得父亲的传说全是大话,越长大越发现,那些被嫌弃的“老理儿”,才是过来人亲身踏出的路径。到了真正与家乡热情、国家盛典对上眼神,内心的坚冰才算瓦解。反过来看,唐湘龙虽说嘴上不服,心里没准也是想再回湘潭走走,亲自感受一趟属于家族和民族的历史温度。你说说,时代推着走,小人物再怎么踮脚,也得真实落地。

现实就是这么戏剧化。哲学家变身网红,以前书生气十足,现在言必称“家国”,身段一柔软,台味消散不少。媒体人照样要关注流量,也怕被时代嘲弄,但谁又能真的无欲无求?苑举正和唐湘龙,一个成了意外“红人”,一个被动求稳,两人一拉一扯之间,把两岸的那点命运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说到底,不管你是台大教授还是资深记者,不管你祖籍山东还是湖南,碰见历史拐弯口,都难说自己是否会变脚色。每个人身后,都有那么一两段父辈心事,没等你说个明白,往往就被现实推着给了答案。人常说,人生啊,不怕晚开窍,就怕一直不开窍。

所以,尘埃落定后,这事留给大家慢慢咂摸吧:看似是老故事翻新,其实是一场谁也绕不开的老路新走。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下一篇:中国登月稳步前行,美国嘴炮难掩“虚火”
上一篇:皇帝后宫有无数嫔妃,面对漫漫长夜,她们究竟怎么来打发孤独时光?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