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这个小县城:订单让日本眼红,凭啥不内卷还能赢

76 2025-10-10 05:40

“我们在日本问了三家,最快也要排到2031年,你确定2027年真能交船?”

八月的靖江码头上,一个日本船东代表攥着手里的合同,对着一艘正在涂装的巨型集装箱船,反复确认。空气里混杂着江水的潮气和油漆味,但更浓的是一种焦灼感。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靖江这个江苏县城,几乎天天上演。这里的船厂,手里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30年,总额超过2500亿,全世界每造10艘新船,就有一艘是在这个不起眼的地方敲敲打打完成的。

没人能想到,这个让日韩造船业睡不着觉的地方,50年前,只是长江边一片给渔民修补小木船的荒滩。

故事的转折,得从一个叫袁凯飞的人说起,那年是1994年。他接手的那个交通机械修理厂,已经亏了快一个亿,几百号人等着下岗。他跑到全国各地去看,发现一个谁都瞧不上的市场空隙:一万到五万吨的散货船。大船厂觉得这玩意儿利润太薄,懒得干,小作坊又没那个技术,正好卡在中间。

“就干这个!”袁凯飞拍了板。

第一艘一万两千吨的散货船下水,船是造出来了,厂里一算账,亏了整整2500万。老工人们急得直跺脚,觉得这下彻底完了。可袁凯飞不慌,他说,船造出来了,名声就出去了。

果然,很快就有国际船东找上门,要订两艘更大的。这一单,不仅把亏的钱全赚了回来,还让“靖江”这个名字,第一次在国际造船圈里有了点分量。

后来发生的事,就像开了快进。中国加入WTO,全球贸易井喷,海运需求疯涨,欧洲、中东的订单像雪片一样飞过来。当年那片荒滩上的小破厂,就这么一步步成了让日本造船业忌惮的对手。

更有意思的是,当别的地方还在为了抢订单打得头破血流,拼命压价的时候,靖江这帮人却在琢磨怎么“分工”。你别跟我抢,我也不会去抢你的饭碗,大家一起把这块“蛋糕”做大。

2000年,新世纪、新扬子两家大船厂也落户靖江,有人担心,一个县城三家巨头,这不得卷死?可靖江早就定了规矩:新时代主攻散货船和油轮,扬子江专做集装箱船,靖江南洋搞特种船舶,各走各的路。

配套的小厂子更精明。亚星锚链,原本一个小作坊,就一门心思给大厂做锚链,现在做成了全球最大,市场占有率超过六成。富源船舶配件公司,专门回收船厂的钢材边角料,做成法兰盘,成本下来了,效率上去了。

现在,靖江有上百家这样的船舶配套企业,从主机到一颗螺丝钉,几乎都能在本地找到。这帮人凑在一起干活,效率高得吓人。以前造一艘船要两三年,现在上下游企业一发力,四十多天就能交。2024年4月,新时代造船甚至创下一个记录,一艘21万吨的双燃料散货船,从下水到试航,只用了29天,比国际标准快了一倍不止。

比起那种“我赢了你就得输”的内卷,靖江人似乎更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这背后,是民营经济那种骨子里的灵活性。和国内很多以国企为主的造船基地不同,靖江九成以上的规上船企都是民营。它们不跟国企拼规模,也不跟外企硬磕技术,就做自己最擅长的那一小块。

扬子江船业就是个典型。它没眼红上海国企的LNG船订单,而是先把技术要求相对低的集装箱船做到极致。等技术、资金、人才都攒够了,2022年,一举拿下两艘17.5万立方米LNG船订单。要知道,那可是被称作“海上氢弹”的玩意儿,技术壁垒极高,全世界能造的船厂屈指可数,扬子江成了中国第一家能干这活的民营企业。

这种不跟风、不眼红的清醒,让它们避开了一次又一次的低水平价格战。

从长江边的荒滩,到让全球瞩目的造船重镇。靖江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一群人用了50年时间,证明了一件事:与其挤在一条道上把路走死,不如自己重新开一条路。

未来的竞争,或许看的不是谁更能熬,而是谁更聪明。你说呢?

下一篇:栖霞区栖霞街道下水管道疏通清洗
上一篇:星沙大围怡绝天然矿泉水配送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