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宣布下调关税后,欧盟转身找上中国,冯德莱恩对华态度发生转变

175 2025-10-25 04:01

特朗普宣布将欧盟汽车关税从25%降到15%的那天,布鲁塞尔的会议室里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情绪。 表面上,这是一场“互惠互利”的协议,欧盟随之将对美汽车关税降至零,但德国车企的高管们却在私下抱怨:“这根本不是谈判,是单方面施压。 ”

根据协议细节,美国对欧盟汽车征收的关税虽然从25%下调至15%,但依然远高于特朗普上任前2.5%的平均税率。 欧盟智库Bruegel计算显示,仅汽车行业,欧盟每年可能因这一协议损失超过60亿欧元。 更让欧盟不满的是,尽管欧盟车企可以申请退税,但实际能收回的税额不到美国车企受益的三分之一。

2025年9月24日,特朗普政府正式宣布这一决定后,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批评协议“破坏了欧盟的战略自主”。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表明,2024年德国对美汽车出口占其总出口的18%,新关税将使每辆出口汽车成本增加约3000欧元。 欧盟内部文件显示,成员国对美国的信任度降至历史低点。

就在美欧协议签署后不到一周,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纽约联合国大会的走廊里与中国高级官员会面。 她的语气明显柔和,过去常挂在嘴边的“去风险”一词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相互理解”和“合作共赢”。 2025年9月28日的这场会谈持续了40分钟,双方讨论了气候议题和绿色经济合作。

冯德莱恩在会谈中特别提到中国在光伏和风电领域的领先地位,表示欧盟希望在这些领域深化合作。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4年中欧贸易额突破8000亿美元,中国连续第二年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 欧盟内部泄露的一份政策文件指出,与中国加强关系有助于对冲美国单边主义带来的风险。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并非孤立事件。2018年,他首次将欧盟汽车关税从2.5%提高到25%,引发了长达数年的贸易摩擦。 2025年的这次调整,表面上是让步,实则保持了高压态势。 欧盟对外关系委员会的分析显示,特朗普更关注“美国优先”的选举口号,而非真正的双边共赢。

欧盟内部对美欧协议的分歧公开化。 法国和意大利要求提升战略自主,反对过度依赖美国。 德国虽然传统上亲美,但车企的抗议声浪越来越大。 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鲁姆在内部会议上表示,新关税将使该公司2025年利润减少约5%。 与此同时,英国宣布不跟进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税的建议,显示出欧洲阵营的裂痕。

冯德莱恩的态度转变反映了欧盟战略思维的调整。 2023年,她曾强硬表示要对华“去风险”,推动多项贸易保护措施。 但2025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她强调气候合作的重要性,赞赏中国在减排方面的努力。 欧盟气候专员在会后透露,中欧正在讨论建立绿色技术联合工作组,重点合作领域包括电池回收和碳捕捉技术。

经济数据支撑了欧盟的转向。 2024年,中国对欧出口电动车数量增长35%,占欧洲电动车市场的28%。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仍在进行,但双方已开始探讨“价格承诺机制”作为替代方案。 这种机制设定最低出口价,避免高关税,同时保护欧洲产业。

欧盟对美国的依赖度问题日益凸显。 特朗普要求欧盟在未来三年购买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并投资6000亿美元支持美国产业。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直言这是“不平等条约”。 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欧盟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占总进口量的45%,较2023年上升10个百分点。

中欧班列的发展成为双边关系的新亮点。 2024年,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突破1.8万列,同比增长15%。 欧盟“全球门户”计划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基础设施领域出现潜在对接点。 波兰罗兹火车站的工作人员描述,每周有超过50列货运列车往返中欧,运输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和医疗器械。

数字经济合作也在试探性推进。 中国华为与德国西门子签署了关于工业互联网的备忘录,尽管美国施压阻止,但欧盟委员会表示尊重成员国的商业决策。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2025年10月初的欧盟峰会上提出,欧洲应在人工智能领域与中国保持“有限度合作”,避免技术脱钩。

欧盟内部的政治平衡十分微妙。 冯德莱恩面临来自美国和中国两方面的压力。 美国驻欧盟大使曾私下警告,若欧盟与中国走得太近,可能影响北约框架下的安全合作。 但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公开表示,欧盟必须自主制定贸易政策。

全球治理格局的变化助推了中欧靠近。 联合国2025年发布的报告指出,全球贸易体系碎片化风险加剧,中欧合作有助于稳定多边秩序。 在世界贸易组织会议上,中国和欧盟共同反对单边制裁措施,尽管双方在知识产权等问题上仍有分歧。

欧盟成员国的立场差异明显。中东欧国家如匈牙利和希腊积极支持对华合作,希望吸引中国投资。 西欧国家如荷兰和比利时则更谨慎,担心技术泄露。 2025年9月,中国对欧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2%,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领域。

特朗普的贸易政策不仅影响欧美关系,还波及全球供应链。 美国对欧盟的钢铝关税保持25%,导致欧洲制造商成本上升。 比利时安赛乐米塔尔钢铁公司宣布裁员500人, citing “不公平的贸易环境”。 欧盟农业专员报告称,美国对欧盟农产品设置的壁垒使法国葡萄酒出口下降7%。

冯德莱恩在联合国大会后的记者会上避免直接批评美国,但强调“欧盟必须捍卫自身利益”。 她的发言人后续澄清,欧盟不寻求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而是追求平衡。 欧洲政策中心的分析师指出,这种平衡策略在实践中充满挑战,因为美国和中国都要求欧盟明确立场。

中欧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合作取得进展。 2025年10月,中国生态环境部与欧盟环境总司启动联合研究项目,聚焦保护跨境迁徙物种。 云南西双版纳的生态监测站接待了欧盟专家团,双方共享热带雨林保护数据。 欧盟委员会网站显示,2024年欧盟向中国购买碳汇额度价值2亿欧元。

欧盟公众舆论对华态度呈现分化。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民调显示,42%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必要合作伙伴”,35%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 在德国,55%的企业主支持加强对华经贸联系,而只有28%的民众持相同观点。这种分歧影响着欧盟政策的制定。

特朗普的第二任期政策凸显了美国外交的不可预测性。 他威胁对欧盟额外征收数字服务税,尽管欧盟尚未实施该税种。 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的办公室发布报告,指责欧盟补贴空客公司违反贸易规则,暗示可能重启关税报复。

欧盟内部市场专员布雷顿在闭门会议上表示,欧盟必须加速减少对中美技术的依赖。 他推动“欧洲云”项目,旨在减少对亚马逊和阿里巴巴的依赖。 但该项目预算仅100亿欧元,远低于中美同类项目的投资规模。

中国在欧盟的投资模式逐渐转变。 2024年,中国对欧投资中绿地投资占比首次超过并购,表明更注重长期合作。 比亚迪在匈牙利建设电动车工厂,创造2000个工作岗位,获得当地政府税收优惠。 欧盟反垄断机构却对该项目展开调查,担心市场扭曲。

冯德莱恩的团队悄悄调整了 rhetoric。 在2025年10月5日的欧盟峰会简报中,她改用“系统性对手”而非“战略竞争对手”描述中国,一词之差显示立场软化。 欧洲议会中国关系小组的议员注意到,欧盟委员会的文件中删除了多处强硬措辞。

欧盟的转向引发美国反弹。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访问布鲁塞尔时,警告欧盟不要“落入中国的经济陷阱”。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则呼吁欧盟在安全问题上与美国保持一致。 但德国总理肖尔茨回应,经济合作与安全事务应分开处理。

全球贸易数据映射出格局变化。 2025年上半年,欧盟与美国的贸易额增长3%,而与中国的贸易额增长9%。 中国对欧出口机电产品占比达45%,欧盟对华出口则以汽车和奢侈品为主。这种互补性成为双边关系的压舱石。

欧盟的“战略自主”概念在实践中面临考验。 法国推动的欧洲干预倡议要求建立独立防务力量,但预算不足。 德国支持的欧洲未来基金旨在投资关键技术,却因成员国分歧进展缓慢。 这些内部矛盾制约着欧盟的外交独立性。

中欧关系中的摩擦点依然存在。 欧盟对中国钢铁产品的反倾销税保持高位,中国则对欧盟葡萄酒实施配额限制。 2025年8月,中国商务部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淀粉发起调查,被视为回应措施。 双方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下有十余起未决案件。

冯德莱恩的外交动作反映了欧盟的务实计算。 她不再强调价值观差异,而是聚焦具体合作项目。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会议上,中欧代表共同主持了适应基金工作组,筹集100亿美元援助发展中国家。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对欧盟产业造成实质影响。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报告,2025年第三季度对美汽车出口量同比下降12%。 宝马公司被迫提高在美国工厂的产量以规避关税,导致德国本土工厂工时缩减。 欧盟就业专员估计,汽车行业可能流失1.5万个岗位。

欧盟的决策机制放慢了应对速度。 需要27个成员国一致同意才能通过贸易政策,这给了美国各个击破的机会。 波兰和匈牙利曾否决对华强硬议案,以换取中国的投资承诺。 这种内部分歧使欧盟难以形成统一对华战略。

中欧在第三方市场的合作开始试水。 在非洲,中国电信企业华为与法国橙色电信联合投标宽带项目。 在东南亚,德国西门子与中国中铁合作建设高铁,使用欧洲技术和中国资金。 这些项目显示双方竞争中有合作的复杂态势。

欧盟的转向并非全无代价。美国国会威胁审查欧盟企业在美资质,欧盟银行在华尔街的业务面临更严格监管。 金融数据公司路孚特的统计显示,2025年欧盟企业在美融资成本上升0.3个百分点。

冯德莱恩的团队谨慎平衡各方压力。 在欧盟委员会内部,贸易总司主张对华强硬,气候总司则推动合作。 这种官僚体系的分歧导致政策信号混乱。 一份泄露的备忘录显示,委员会要求官员在对外发言中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

全球能源危机加速了中欧靠拢。 俄罗斯削减对欧天然气供应后,欧盟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价格飙升40%。 中国则向欧洲出口太阳能板,2024年出口量增长50%。 挪威能源咨询公司Rystad预测,2025年中国光伏产品将满足欧盟60%的需求。

欧盟的法治问题成为中欧关系中的隐忧。 中国批评欧盟对中国内政的干涉,欧盟则关注新疆和香港问题。 但在2025年的中欧人权对话中,双方同意将贸易与人权议题脱钩处理,专注于可合作领域。

特朗普的贸易战手法迫使欧盟重新审视全球布局。 美国对欧盟的科技封锁延伸至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阻碍欧洲企业发展。 欧盟委员会提议设立1000亿欧元的主权基金,支持关键科技,但成员国对资金分配争吵不休。

冯德莱恩在联合国大会的讲话中未提及“印太战略”,这一概念原本旨在制衡中国。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评论员指出,这是欧盟淡化对抗信号的明显迹象。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跟踪数据显示,2025年欧盟官方文件中“脱钩”一词出现频率下降70%。

中欧关系的调整发生在更大的地缘政治背景下。美国强化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欧盟却拒绝正式加入。 意大利退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但希腊和葡萄牙深化了参与。 这种不一致反映了欧洲对华政策的碎片化。

欧盟的公众辩论聚焦于自主权的代价。 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教授在研讨会上质疑,欧盟能否在中美夹缝中保持独立。 民调显示,68%的欧盟公民支持战略自主,但只有42%愿意承担更高的防务和科技开支。

冯德莱恩的转向得到部分成员国支持。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公开赞同与中国对话,荷兰首相吕特则呼吁务实合作。 但瑞典和丹麦坚持对华强硬,要求欧盟在人权问题上保持一致立场。 这种分歧在欧盟外交事务委员会的投票中屡次显现。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引发连锁反应。 美国对欧盟的飞机零部件加征10%关税,空客公司推迟了A320neo的交付计划。 欧盟报复性对美威士忌征税,导致肯塔基州的蒸馏厂裁员。 这些摩擦损害了跨大西洋互信。

中欧合作的具体案例在基层展开。 江苏无锡的物联网企业与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合作开发工业4.0标准。芬兰诺基亚与中国移动签署6G研究备忘录。 这些技术合作不受政治风波影响,显示出经济逻辑的韧性。

欧盟的官僚体系适应着新现实。 委员会重新分配了中国事务的人手,增加经贸专家,减少政治分析师。 内部简报要求官员“用商业语言替代意识形态语言”。 这种转变在欧盟驻华代表团的招聘启事中可见,优先录取有企业经验者。

全球疫情后的供应链重组加速了中欧互动。欧盟企业将部分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但仍依赖中国原材料。 2025年,中国对欧出口稀土增长20%,用于电动汽车电机。 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试图减少依赖,但短期内难以见效。

冯德莱恩的外交团队悄悄调整了行程。 原定访问台湾的计划取消,转而增加与中国省部的接触。 欧盟农业专员访问了山东寿光的蔬菜基地,讨论食品贸易。 这些务实互动积累着双边信任。

特朗普的不可预测性成为欧盟战略计算的常量。 他威胁退出WTO,质疑北约有效性,让欧洲盟友不安。 欧盟安全研究所的报告指出,美国政策的摇摆迫使欧盟发展独立应对能力。

下一篇:美财长贝森特向日本施压:停止进口俄罗斯能源
上一篇:中方重大突破,西方固态电池未来被锁死,日本万亿投资打水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