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军队使用的马克西姆机枪使用的是帆布弹链而不是金属弹链,总的来说,帆布弹链的缺点较多
#打卡金秋中国#
笨重的传奇利器
马克西姆机枪在二战时期的苏军中是不折不扣的“老将”。 它全重惊人,达到约80公斤,其中包括43公斤的枪架、15公斤的枪身、8公斤的防盾、4公斤的冷却水以及10公斤的250发弹箱。 带有金属轮子的枪架在平坦地形短距离移动还算方便,但在复杂地形就举步维艰。 长途行军时,机枪组不得不将这套系统分解搬运,即使最轻的部分也超过20公斤,对士兵是不小的负担。
帆布弹链的烦恼
与普遍想象不同,二战时期苏军的马克西姆机枪并未普遍采用金属弹链,而是延续了沙俄时代以来的帆布弹带供弹方式。这种帆布弹带成本低廉,但存在显著缺陷:在反复受潮和干燥后,帆布会变硬,导致射击时容易出现卡弹或掉弹的情况。 这并非机枪本身结构的过错,但确实影响了战场可靠性。
借鉴与改进
面对帆布弹链的局限性,苏联曾尝试改进供弹系统。 1947年,苏联对列装的马克西姆重机枪的受弹机进行了改进,使其能够使用SG-42重机枪的金属弹链。 更早的探索则与试图全面取代马克西姆的尝试交织在一起。例如,郭留诺夫SG-43重机枪在设计初期也使用了马克西姆的250发帆布弹带,后期才换用钢制弹链。
替代者的崛起
苏联对马克西姆机枪的缺陷并非无动于衷。战前,他们曾开发DS-39重机枪意图取代马克西姆。 DS-39采用风冷设计,重量大大减轻,初期也沿用M1910的帆布弹带,后期开发了金属弹链版本。 但在苏芬战争和卫国战争初期的实战中,DS-39暴露出供弹和抽壳故障等问题。 于是苏联在1941年6月停产DS-39,回过头来继续生产可靠的马克西姆。
直到1943年,彼得·郭留诺夫设计的SG-43重机枪脱颖而出。 它在竞标中击败了捷格加廖夫的改进型DS-43,表现出更高的射击精度、更长的零件寿命和更好的可靠性,并且能兼容金属弹链和帆布弹带。 SG-43从1944年开始大量装备苏军,其重量约为40公斤(枪身13.8公斤,轮式枪架26.6公斤),机动性显著提升,成为营级支援火力,直至50年代末被PK通用机枪取代。
老枪的漫长生涯
尽管有了替代者,马克西姆机枪的服役生涯远未结束。 它在二战后又大量援助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多场冲突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苏军最后一次在战场上使用1941年式马克西姆机枪,是在1969年的中苏珍宝岛冲突。
甚至到了21世纪的俄乌冲突中,仍有超过三万挺马克西姆重机枪从乌克兰的军火库中启封。 它们被安装在皮卡车上,解决了机动性问题。 其水冷系统允许在冷却水沸腾前连续射击约2000发子弹,这种持续火力能力让它在应对低空慢速的自杀式无人机时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