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舟飞船明年首飞!一次能送七个人,服役20年的神舟怎么办?
当听到长征十号明年要托举梦舟飞船首飞的消息时,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竟然不是什么星辰大海,而是神舟该怎么办?。
这感觉有点像家里兢兢业业用了二十年的老功臣,突然被告知它的接替者已经造好了,性能翻倍,成本只要三分之一,还能重复用。你嘴上说着技术迭代是必然的,心里却难免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毕竟,从杨利伟第一次出舱挥手,到空间站里出差三人组成为常态,那艘顶部尖尖、带着一对翅膀的飞船,几乎就是一代人关于中国载人航天的全部具象记忆。
这次来的新人梦舟,确实有点不讲道理。设计上就不是一个思路。神舟飞船是三舱结构,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各司其职,追求的是万无一失,所以每次上天都几乎是全新的。梦舟直接砍掉了轨道舱,就留下返回舱和服务舱,整个身形都变得更壮实。这么做的好处是,返回舱的空间大了去了,一下子能塞进去7个人,比神舟翻了一倍还多。以后空间站里开个小型party都够了。
更要命的是它的可重复使用技术。这概念咱们听了太多,但梦舟把它做到了实处。返回舱设计寿命10次,外面那层防热瓦可以像换瓷砖一样局部更换,检修周期从神舟的六个月直接砍到一个月。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那边有个测算,这么折腾十次下来,单次任务成本能压到神舟的三分之一。省下来的钱,能干多少事?这笔账谁都会算。
所以,即便官方的任务规划里,2026年神舟二十二号、二十三号还会继续执行空间站的轮换任务,甚至还要送航天员上去搞个超一年的驻留试验,但这怎么看都像是一场漫长的告别。在新人梦舟完成无人首飞,验证所有技术环节之后,神舟的谢幕也就进入了倒计时。这不是技术上的不信任,而是在经济账和任务需求面前,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它的搭档,长征十号火箭,更是个狠角色。这次先亮相的是小个子长征十号甲,近地轨道运力14吨,专门负责往空间站送人和货。燃料也换了,不再是以前那种有毒的偏二甲肼,改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煤油,更环保也更安全。去年九月份在文昌发射场搞点火试验的时候,据说推力控制精度能到正负0.5%,确保飞船入轨的误差控制在百米之内。
而它的完全体,那个被大家叫做登月火箭的长征十号,才是真正的大杀器。近地轨道运力27吨,可以直接把登月版的梦舟飞船连同航天员一起甩到地月转移轨道上去。可以说,没有它,我们载人登月的计划就还停留在纸面上。
神舟飞船当然不会被彻底遗忘。它二十多年积累下来的所有飞行数据,所有关于航天员安全保障的经验,甚至地面测控的算法,都已经像基因一样,刻进了梦舟的设计里。这是一种不割裂的技术传承,也是中国航天能稳步走到今天的关键。
几年后,当梦舟成为空间站的常客,神舟飞船静静地停放在博物馆里时,它会不会想起自己也曾是万众瞩目的焦点?这可能只有它自己知道了。对我们来说,只是又一次见证了技术进步的必然。
你觉得,未来还会有比梦舟更厉害的飞船出现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