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要挨打才立正?高士早苗拒不道歉,中方联大开始为琉球正名

129 2025-11-24 16:39

哈喽大家好,我是标叔。

今天跟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关于高市早苗言论涉台的事情。

近期,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台海问题上的激进言论引发地区局势剧烈震荡。

从公然将台海局势与日本“生存安全”绑定,到面对质疑拒不道歉,其一系列操作突破了日本历任政府的表态底线。

而中方在联合国大会上以一敌七、为琉球正名的强硬回应,以及日本两位前首相的公开反对,让这场由单一政治表态引发的风波,逐渐演变为牵涉历史法理、地区安全与日本内部治理的复杂博弈。

涉台言论引爆争议

11月7日,日本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面对在野党质询,高市早苗抛出了震惊各界的言论。

她明确表示,若中国大陆针对台湾采取包括海上管控在内的相关军事行动,将“可能构成对日本生存的威胁”,属于日本法律界定的“存亡危机事态”。

而根据日本相关安全法案,一旦触发这一认定,其自卫队即可突破“专守防卫”原则,行使“集体自卫权”。

言论一出,日本在野党立刻提出强烈抗议,要求高市早苗撤回相关表述并道歉。

但11月10日,高市早苗在后续回应中态度强硬,明确表示“答辩依据政府一贯立场,无意撤回或更改”,仅承诺“今后会避免假设特定情境表态”,全程未流露任何歉意。

从日本国内政治逻辑来看,高市早苗的强硬表态并非无的放矢。作为倾向右翼的政客,其长期主张强化日本军事力量、修改和平宪法,而台海议题成为其推动相关议程的重要抓手。

就在高市早苗拒不道歉的同时,中方在联合国舞台上发起了精准反击,直接触碰日本最敏感的历史与领土痛点——琉球问题。

11月9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孙磊大使在联大相关会议上,首次公开质疑日本对琉球的领土主张,并明确指出日本长期存在对冲绳(琉球)原住民的歧视与偏见问题。

历史上,琉球群岛曾是独立的琉球王国,自1372年起便与中国明清两代建立了稳定的宗藩关系。

琉球国王的继位需得到中国朝廷的册封认可,两国在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保持着密切往来,现存的24份册封诏书、大量朝贡记录等档案,均为这一历史事实提供了铁证。

1879年,日本凭借武力强行吞并琉球王国,将其改为冲绳县,这一行为并未获得当时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也缺乏充分的国际法依据。

二战结束后,《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必须归还通过武力侵占的所有土地,琉球群岛显然在此范畴之内;《波茨坦公告》进一步限定日本领土仅包括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四大岛及相关附属岛屿,并未将琉球纳入其中。

1972年,美国与日本私自签订《冲绳返还协定》,将琉球的“行政管理权”移交日本,但这一行为既未获得联合国授权,也未征求琉球民众的意愿,属于典型的“私相授受”。

中国政府当时便明确表态,反对这种侵犯相关方合法权益的行为,强调琉球的地位问题并未得到最终解决。

中国社科院此前发布的专项研究报告,更是系统梳理了琉球问题的历史脉络与法理依据,让这一被日本刻意淡化的议题重回公众视野。

日本右翼媒体对此反应激烈,《产经新闻》等纷纷发文抗议,声称中方是“煽动分裂”,要求撤回相关言论,但却始终无法拿出推翻历史事实的有效证据,只能以情绪化表达掩盖理亏心虚的本质。

日本内部反声四起、琉球困局

高市早苗的激进政策不仅引发外部反击,也在日本国内激起强烈反弹,两位前首相的公开表态,更是直接戳破了其政策的危险性。

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成为反对声音中最鲜明的代表。

11月11日,他在社交平台发文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日本根本没有资格插手。

鸠山由纪夫直言,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论本质上是“煽动危机”,真实目的是为增强日本军力、修改和平宪法寻找借口。

事实上,早在11月8日,他就已发文批评相关言论“过于危险”“火上浇油”,连续两次发声足见其对局势的担忧。

另一位前首相菅义伟虽未直接公开批评,但行动已间接表达了对高市政策的否定。

高市早苗政府近期推出《西南诸岛防卫强化法案》,计划在琉球的石垣岛等地部署射程达1500公里的相关装备,并试图推动与台湾地区的“防卫联动”。

这一计划引发琉球民众的强烈不满,琉球县议会已通过相关决议表示反对,认为此举将加剧地区紧张局势。

前首相野田佳彦此前就曾公开表示,高市早苗的涉台表态“过于冒进”,可能将日本拖入不必要的冲突。

多位参议员也在国会中提出质疑,认为将台海局势与日本“生存安全”绑定缺乏法理支撑,若引发局势升级,最终受损的将是日本自身。

琉球地区的困境首先源于美军基地的沉重负担,数据显示,琉球仅占日本国土面积的0.6%,却集中了全日本70%的驻日美军基地。

自1972年琉球“行政权”移交日本以来,当地民众长期承受着基地带来的安全隐患、环境污染与犯罪问题。

尽管承载了大量美军基地,为日本国家安全“做出巨大牺牲”,但当地并未获得相应的发展红利,反而因基地存在限制了旅游业、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

相关民调显示,83%的琉球民众认为基地带来的负担“不公平”,55%的民众对冲绳的发展现状表示不满。

中方在联大提及琉球问题后,当地民众的诉求进一步觉醒。越来越多的琉球民众呼吁承认其“原住民”身份,保障文化传承权利,部分群体甚至提出通过公投决定自身发展方向。

对日本而言,琉球问题的发酵堪称致命威胁。

一旦琉球民众的自决诉求形成规模化运动,不仅会动摇日本对该地区的管辖基础,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冲击日本国内的政治稳定。

而中方手中握有琉球问题的历史与法理依据,可在国际场合持续发声,这让日本始终处于被动防御状态,难以从根本上化解这一危机。

双重危机下的日本

高市早苗的一系列政策,本质上让日本陷入了“对外挑衅、对内失和”的双重危机。

中方选择在联合国为琉球正名,不仅戳中了日本的历史软肋,更掌握了法理主动权。中日两国在经济上深度绑定,2024年中日贸易额仍高达3000多亿美元,中国连续多年是日本重要的贸易伙伴。

若局势持续升级,日本的汽车、电子、精密制造等支柱产业将面临巨大冲击,而中方此前针对日本部分产品的进口管控措施,已让相关企业感受到压力。

此外,中国的军事实力与地区影响力早已今非昔比,日本想要借助外部力量施压中国的企图,显然难以得逞。

政界方面,两位前首相公开反对,在野党持续施压,自民党内部也出现分歧;民众层面,琉球地区的不满情绪全面爆发,日本本土民众对卷入冲突的担忧也日益加剧。

相关民调显示,多数日本民众更关注经济民生议题,对政府炒作外部安全危机的做法并不认同,不少民众担忧激进政策会让日本重蹈历史覆辙。

这种内部分裂不仅削弱了政府的执政基础,更让日本在应对外部挑战时难以形成统一合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高市早苗倚仗的美日同盟并非“铁靠山”。

美国近年来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布局更趋谨慎,驻琉美军的撤离计划已逐步推进,本质上是在降低直接卷入地区冲突的风险。

美国向日本出售武器、开展军事演习,核心目的是维护自身在亚太的主导地位,而非为日本的激进政策“火中取栗”。

一旦日本的政策可能将美国拖入不必要的冲突,美国必然会优先考虑自身利益,选择“甩锅”或“止损”,这一点早已被历史多次证明。

结语: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任何外部势力干涉的企图都注定不会得逞;琉球问题的历史经纬与法理依据清晰明确,不是日本靠嘴硬就能抹杀的。

日本若继续沿着激进路线走下去,只会陷入内外交困的绝境,既损害中日关系,又危及自身稳定与发展。

对日本而言,当前最紧迫的是正视自身政策的风险,停止向“台独”分裂势力传递错误信号,撤回相关激进表述,回到尊重历史事实与国际法准则的轨道上来。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保持关系稳定符合双方共同利益,唯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通过对话协商化解分歧,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下一篇:法兰连接多层复合硬密封蝶阀商家优选
上一篇:模仿初中生作文《藏在罐子里的爱》一位父亲写了《藏在车里的幸福》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