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长贝森特陷“双重住所”丑闻,特朗普打压库克,原来理由惊人一致!

68 2025-10-07 09:56

你得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华盛顿乔治城,一个私密、奢华的俱乐部,空气里都飘着权力和金钱的味道。这里是特朗普世界的核心圈,来的不是内阁部长就是能一掷千金的“金主”。晚宴本该是那种心照不宣、觥筹交错的场面,结果呢,一切都炸了。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当着所有人的面,指着住房金融高官比尔·普尔特的鼻子,一字一句地威胁要“打爆那个该死的比尔·普尔特的脸”。

整个房间瞬间安静了。主角普尔特当场就懵了,估计脑子里一片空白。这已经不是什么政治分歧了,这是最原始、最不加掩饰的怒火。贝森特根本没打算给任何人留面子,他咆哮着,脏话连篇:“你他X的为什么跟总统说我的坏话?去你X的……我要一拳砸在你该死的脸上。”这哪里是顶级官员的晚宴,简直就是街头斗殴的前奏。俱乐部的老板,也是特朗普的大金主奥米德·马利克,赶紧冲上去想灭火,但根本没用。贝森特直接下了最后通牒,对着马利克喊:“有他没我,你告诉我,谁该滚出这里。”他甚至还想把事情闹得更大,挑衅普尔特要不要“去外面解决”。普尔特大概是想缓和一下,试探性地问了句“去谈话吗?”,换来的却是更直接的羞辱:“不,我要他X的揍扁你。”

这场被圈内人形容为“失控”和“疯狂”的冲突,当然不只是因为几句坏话那么简单。水面之下的,是一场关乎万亿美元级别资产的“地盘争夺战”。几个月前,特朗普才意气风发地宣布,要让贝森特、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和普尔特这三驾马车,联手推动房利美和房地美这两大住房金融巨头的私有化。这可是能动摇美国经济根基的大事。

然而,这个所谓的“三人小组”,从一开始就是个火药桶。幕后充满了猜忌和不信任。普尔特最近自己搞了一套方案,想把房利美和房地美最多15%的股份直接推向市场。在贝森特看来,这就是赤裸裸的越界,手伸得太长,动了他的奶酪。而普尔特呢,也觉得自己被强势的财长边缘化了,心里窝着火。更要命的是,普尔特和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走得很近,而卢特尼克和贝森特,从权力过渡期开始就为了财政部长的位子明争暗斗,梁子早就结下了。新仇旧怨搅在一起,合作?根本无从谈起。亲近贝森特的人说,财长觉得国家大事都忙不过来,哪有功夫陪这帮人玩这种“背后捅刀子”的幼稚游戏。

说起来,普尔特这个人,行事风格也确实够狠。他才37岁,是个继承了巨额财富的富二代,在社交媒体上坐拥三百万粉丝,非常懂得如何运用影响力。他一上任,就大刀阔斧地把房利美和房地美的一百多名员工给开了,然后,他就开始利用自己的职权,把矛头对准了总统的批评者们,发起了好几起跟抵押贷款有关的调查。

最响亮的一枪,就是对准了美联储理事丽莎·库克。当时特朗普正天天喊话,逼着美联储降息,普尔特对库克的调查,无疑是给这个本该保持独立性的机构又上了一道高压。特朗普政府甚至在上个月正式动手,想以涉嫌抵押贷款欺诈的罪名,直接开除这位由拜登任命的美联储理事。

讽刺,有时候就是来得这么快,这么精准。就在贝森特和普尔特在晚宴上差点动手的同一时间,一则关于贝森特本人的新闻悄悄发酵。彭博社挖出来,这位财政部长大人,早在2007年签署抵押贷款文件时,把他在纽约州和马萨诸塞州的两处不同房产,都申报成了自己的“主要住所”。

这简直就是神级“回旋镖”。特朗普政府拿来攻击库克的理由,几乎和这个一模一样。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贝森特本人在8月27日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还义正辞严地宣称,如果美联储官员犯了抵押贷款欺诈,就该被调查,根本不配坐在金融监管的位置上。现在,他自己陷入了同样的争议,这话听起来,每一个字都像在打自己的脸。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当人们还在消化贝森特和库克之间这出“主要住所”罗生门时,普尔特自己家也着火了。有消息曝出,这位联邦住房金融局局长的近亲,在两个不同的州,也用同样的手法,把两处房产都申报成了“主要住所”,为的是同时享受两边的主要住所税收减免。

这可不是小事。这种税收优惠是给居民唯一的、真正的家准备的,同时在两地申请,很可能构成税务欺诈。要知道,普尔特领导的机构,恰恰就是监管房利美和房地美的,他自己家里人出了这种事,还怎么让人相信监管的公正性?每个州对“主要住所”的定义都很严格,比如密歇根州要求你一年住满6个月,佛罗里达州更直接,规定了享受本地税收豁免,就不能在别的州再申请。去年加州就有一位官员因为类似问题被判了缓刑,还补缴了十几万的税款。

现在这几件事凑在一起,就显得特别有党派色彩了。贝森特和普尔特,都是共和党总统任命的,他们出了问题,没看到政府有什么动静。而被民主党总统任命的库克,却被往死里查,官司都打到了法院。这种双重标准,民众看在眼里,只会觉得所谓的监管,不过是政治斗争的工具罢了。

特朗普想解雇库克,可不是说说而已。尽管上诉法院驳回了他的请求,但白宫已经表态,要一路告到最高法院。这件事的核心,牵扯到一条1913年的老法律,它规定美联储理事只能被总统“因故”免职。但“因故”到底是什么?法律从来没说清楚。一百多年来,从没有哪个总统成功罢免过美联储理事。

这案子已经把法学界也搅得天翻地覆。一些保守派认为,只要官员的行为影响了机构的公信力,就算没有刑事定罪,也算“因故”。但主流学者,比如耶鲁大学的教授就认为,“因故”必须是刑事犯罪或严重渎职这种板上钉钉的错误,绝不能成为总统用政治理由干预货币政策的后门。

所以,这场官司的输赢,早已超越了库克一个人的命运。如果最高法院支持特朗普,那就等于给了未来所有总统一个巨大的权力,可以随时以“影响公信力”为由,清洗那些不听话的美联储官员,美联储的独立性将荡然无存。如果法院守住了底线,那么独立监管机构的防火墙还能勉强保住。这个案子,注定要成为一个历史性的判例。

从俱乐部里一句充满火药味的“我要揍扁你”,到最高法院里关于百年法律的严肃辩论,这一连串看似混乱的事件,其实都串在一条线上。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特朗普经济团队内部的权力斗争有多么赤裸,监管执行的双重标准有多么明目张胆,以及美国的行政权与独立监管权之间的边界,已经脆弱到了何种地步。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将投向最高法院。它的判决,将决定很多人的命运,甚至,重新定义美国金融监管的未来。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万斯刚离开,印巴火拼!美印联手策划大动作,意图切断中国能源路径?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