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米雅鹿山:莱芜北脉的千年文运“定盘星”,魁星楼檐角藏着科举记忆

200 2025-11-21 08:09

莱芜北边这条文脉啊,就像一条流了千年的河,串起了好多故事。

城北的雅鹿山不高,海拔才289米,但自古就被莱芜人当成文运龙脉——明朝的时候,有个知县叫陈甘雨,他觉得雅鹿山山气旺,能预示文运,就把这山的景列为莱芜八景的头名;魁星楼那飞翘的檐角下,莱芜的读书人千年来都在这儿许愿,盼着科举能高中。

从雅鹿山的文运盼头,到张家洼的儒学深耕,再到仪封村的嬴秦老根,莱芜北文脉就这么在北部的土地上,从伯益封邑串到明清望族,沉淀成了莱芜人耕读传家、经世致用的老精神。

一、雅鹿山:北文脉的精神源头

莱芜城北三里地,雅鹿山不算险峻,可山水拱卫的格局让它成了莱芜文脉的起点。

翻《康熙莱芜县志》能看到,里头说泰山在右,鲁山在左,大舟山屏其后,宫山列于前,汶水汇而朝焉,这众星捧月的地理,让这小山从明朝起就跟文运绑得紧紧的。

明朝万历年间,知县陈甘雨把矿山呈瑞(雅鹿山以前叫矿山)、二洞云连列为莱芜八景,这是它第一次有了文化符号;后来另一个知县冯盛明,在山顶盖了魁星楼,供着文运之神,莱芜的考生每逢科举大比,都来这儿烧香许愿,鹿鸣宴的酒盏在这儿碰来碰去,雅鹿山就从自然山变成了文脉山。

更重要的是,雅鹿山搭起了莱芜北脉的架子——明朝起,莱芜的文人就沿着雅鹿山→大芹村→张家洼→高家洼→垂杨→口镇→城子县→仪封这条线,建了一条贯穿北部的文化带。

这条带,不光是地理上的延伸,更是文脉上的接力赛。

二、大芹村的吕氏家族:13个举人的科举传奇

从雅鹿山往北约6.6公里,有个大芹村,村里的吕氏家族可牛了——13个举人的荣光,给北文脉扎下了科举的根。

这家人是元末迁来的,家训就俩字:耕读传家。

从明朝的吕大成(天启举人)到清朝的吕遵善(光绪举人),13代人里,1个进士、12个举人,成了莱芜科举史上望族的活样板。

这家族的科举故事,藏在细节里:吕思问在平度当学正时,自己掏钱修文庙、建学宫,还买了一千多本书给学生,把莱阳的文风都带起来了;吕应祥在甘肃渭源县当县令,减税、修水利,老百姓给他刻碑记念;吕宪春在河南修水利,引汝水灌了一千多亩田,到现在当地还有吕公渠的老沟。

这些实实在在为地方做事的例子,让耕读不只是嘴上说说,而是真的让家族和地方紧紧连在了一起。

三、张家洼村的张氏:儒学活字典,从应试到实干

张家洼村的张氏,有个叫张严的人,在莱芜儒学史上是个关键人物——他当教谕22年,还办了慎修书院,让北文脉从为了考试走到了学了就用。

张严,1621年生,具体啥时候没记载,不过他在顺治五年考了乡试第一,是解元,后来去郓城、莱阳当教谕。

在郓城时,他自己掏钱修学宫,请老师,还买了一千多册书;在莱阳时,他发现当地重武轻文,就带着学生文武一起学,把风气都改了。

辞官回家后,他办了慎修书院,免费让穷孩子来上学。

上午教《四书》,下午还教种地的节气、怎么认草药、怎么写土地契约,把知行合一真真切切教给了学生。

这书院一直用到清朝末年,出了20多个举人,像张见龙、王瓒(是张家洼张严的后代,不是高家洼那个),都是莱芜北部儒学传承的火种。

四高家洼村的王氏:文武双全的家族密码

高家洼村的王氏,最出名的是祖孙文武举人的佳话,把北文脉的刚柔并济写得明明白白。

七世祖王作楫,是顺治武举,不光骑马射箭厉害,还擅长书法、音律,泰山顶上万丈碑的字就是他写的;五世王宗禹,明朝当巡检,性子直、办事果断,退休后就用家训教子孙,把敦厚勤学的家风扎得牢牢的。

到了清朝,王成基(康熙举人)小时候就九岁坐那背书,连梨园戏都不看,后来成了文林郎;王安庆(光绪武魁)开武馆教徒弟,总说习武先修德,让文武兼修成了家族标签。

这种用文修身、用武卫国的平衡,不就是莱芜北人经世致用精神的活例子嘛!

五、口镇潘氏:从寒门到二甲进士,把莱芜文风传出去

口镇的潘氏家族里,有个叫潘绍烈的人,是莱芜唯一的二甲进士,也是北文脉走出莱芜的关键人物。

他出身穷,但道光九年考中二甲进士,进了翰林院当庶吉士。

有一次,有个宦官想闯翰林院,他直接拦住,说规矩不能破,道光皇帝知道了,夸他是强项令(就是硬骨头官的意思)。

辞官后,他主持汶源书院十余年,学生遍布山东,甚至有一家叔侄同榜的佳话,让莱芜的文风传到了泰安、济南。

他写的《潘太史遗稿》里,有篇《重游余家泉记》,字里行间都是豪迈;书法家何绍基还夸他的字遒媚,这些真迹现在还在莱芜博物馆摆着,成了北文脉往外走的见证。

六、口镇魏韩:一门三进士,私人办学让文脉活起来

口镇的魏氏和韩氏,把北文脉推到了高潮。

魏氏家族更厉害,祖孙三代都是进士——魏似韩(顺治进士)在陕西当知县,政绩排第一;魏锡祚(康熙进士)在泰州当知州,修河筑堤、平反冤案,老百姓都念他的好;魏照藜(乾隆进士)当官清廉,爱民如子,整个县城的人都敬他(现在口镇还有魏氏进士巷,就是他们家的老宅子所在地)。

韩氏家族也不弱,乾隆时韩阶平捐钱办学,帮穷学生;他大儿子韩恺听爹的话,修学宫、育人才,让北文脉从家族走到了整个地方,成了莱芜文教的大功臣。

七、城子县村的朱氏:嬴城老根,让文脉回到起点

城子县村的朱氏,把北文脉和嬴秦故里紧紧连在了一起。

村后的嬴城遗址,是上古伯益的封地、秦嬴的发源地,而朱氏家族的故事,让这老根和新文脉接上了头。

朱绅是明朝的贡生,文名很大,教出了30多个有功名的子弟;朱童蒙(万历进士)文武双全,皇帝还赐了五世恩光的牌坊;朱廷位(顺治进士)当官清廉,离任时老百姓送了块清廉石,说他居官如清水。

这家族的故事,就像把北文脉从明清望族的耕读,拉回到了伯益给舜养兽、帮大禹治水的公心——伯益的实干,和后来魏似韩、潘绍烈勤政为民的精神,是一个根上长出来的。

八、仪封村的卢氏:北文脉的终点,也是起点

仪封村卢氏的卢乐戌(光绪进士),用他的进士朱卷(科举档案)给北文脉画了个圆满的句号。

他在广东当知县,总说当官要对得起老百姓,处处为百姓着想。

村东头有块嬴秦故里的碑,和卢氏家族耕读传家的祖训放在一起——从雅鹿山的魁星楼,到仪封村的嬴城碑,这条文脉就像串起来的项链,从伯益一直到卢乐戌,讲了千年的故事。

莱芜北文脉,从来不只是考中功名的堆叠,更是崇文重德、守正创新的老精神——这,就是莱芜人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密码。

现在呢,雅鹿山魁星楼虽然不在了,但矿山呈瑞的故事还在;口镇进士巷的青石板上,一门三进士的故事还在流传;仪封村的老槐树下(可能现在换了新树,但老辈人还在讲),孩子们还在听嬴秦故里的传说。

这条流了千年的文脉河,早就融进了莱芜人的骨头里,成了用文化人、用文兴业的劲儿。

下一篇:卫立煌沈阳坚守背后的固执与郑介民外交迷局揭秘
上一篇:国乒伦敦空投险棋!6小将出击日本队,开局即打乱布局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