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大帝:开明君主改革、军事立国、摆脱外交孤立的普鲁士君主

120 2025-10-08 11:46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在1740年登基后,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和外交策略,推动了国家的发展。他主导了多项改革,并在奥地利继承争端和七年冲突中发挥关键作用。作为指挥者,他擅长机动战术,常在兵力劣势下获胜,并通过坚持和意外因素,确保普鲁士存续并扩大版图。

冲突结束后,为改变普鲁士在大陆上的孤立状态,腓特烈二世注重内部建设和外部联盟。他强化经济基础、行政体系和武装力量,提升谈判实力。同时,他利用外交技巧,与俄罗斯和奥地利合作,分得波兰部分地区。到他离世时,普鲁士主要区域已连结一体,在经济、军力、政治和文化方面均有显著进步,对欧洲格局产生持久效果。下面概述腓特烈二世时期普鲁士的领土扩展过程。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支系断绝。翌年,法国波旁家族与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为争夺该位而战,称为西班牙继承冲突。战事开始时,勃兰登堡-普鲁士作为哈布斯堡对手,转而支持奥地利,提供8000士兵援助,以此获得头衔提升。奥地利统治者兼任神圣罗马帝国首脑,勃兰登堡在其管辖内。

为强调自主,勃兰登堡-普鲁士升级后,以帝国境外普鲁士为王国名称,霍亨索伦王朝由此确立。随后,奥地利败于法国,断绝与西班牙联系,转为以奥地利为中心的实体。神圣罗马帝国头衔渐成哈布斯堡为奥地利争取利益的手段,普鲁士与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的对抗格局逐步显现。

那时,法国为限制哈布斯堡,采用结远敌近策略,与瑞典、波兰、奥斯曼等保持密切联系,维持大陆主导地位。但因海外利益分歧,英国与法国对立,从西班牙继承战起支持奥地利。东欧的俄罗斯经彼得改革和北方战役后,击败瑞典,加速对奥斯曼和波兰的施压,成为奥地利重要伙伴。

普鲁士与奥地利在地缘上存在区别。德意志作为欧洲中心,是平衡体系基础。两国均为三部分组成:普鲁士包括勃兰登堡、下莱茵和东普鲁士,三地分离,环境各异。奥地利则由维也纳周边、波希米亚和匈牙利构成,基本相连。但奥地利内部文化多样,与普鲁士的统一德意志化相比,更为复杂。

奥地利领地多经婚姻和继承获得,结构松散,像松散联盟。查理六世于西班牙继承战中继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奥地利首领,无男嗣,1713年发布诏令,授予长女玛利亚·特蕾西亚继承资格,并通过内外协议强化。但1740年他去世后,继承问题仍爆发。

西里西亚作为德意志关键区域,成为争端焦点。同年继位的腓特烈二世率先挑战,旨在控制该地。他提议以承认女继承者换取西里西亚,但被拒。不止普鲁士,法国、西班牙、巴伐利亚、萨克森、撒丁等也否认玛利亚·特蕾西亚资格。英国、俄罗斯、波希米亚、荷兰则基于利益支持她。双方阵营形成,奥地利继承战爆发。

战初,普鲁士部队推进,奥地利受重创,引发法国、巴伐利亚、萨克森出兵分利。但在英国影响下,女继承者接受腓特烈二世和议,将西里西亚大部分让与普鲁士,换取其撤军。此后,她在英国援助下驱逐法军、占巴伐利亚,并使萨克森转向。

1744年,奥地利军过莱茵至阿尔萨斯,普鲁士担忧西里西亚安危。腓特烈二世再次进攻,削弱对手。最终协议确认弗兰茨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普鲁士保有西里西亚。该地转移让普鲁士获经济收益,并增强德意志特征;奥地利虽仍是大国,但德意志成分减少。故西里西亚被视为德意志核心。

奥地利不愿放弃西里西亚,普鲁士亦不退让,新战不可避。但需先准备,如结盟。在奥地利继承战中,腓特烈二世态度摇摆,导致盟友法国在布拉格败北。法国自路易十四时定的莱茵边界政策,与普鲁士在该区利益冲突,联盟生隙。

英国在两次继承战中支持哈布斯堡,却未获大益。汉诺威王朝发现其大陆领地受法军威胁时,奥地利未有效保护,故接近普鲁士。奥地利不满英国促成中途和议,英奥关系疏远。

玛利亚·特蕾西亚利用英普与法俄矛盾,渐离英国,换取法国支持,并获忌惮普鲁士的俄罗斯援助。瑞典因对波罗的海南岸兴趣及与俄法关系,也加入反普阵营。腓特烈二世先与英国于1756年1月签约,刺激俄奥、法奥联盟形成。此伙伴变动称1756年外交转变。

同年,英国与法国、西班牙殖民竞争加剧,南亚、北美等地争端频发;普鲁士崛起令奥地利、俄罗斯等不安,七年战爆发。战初,普鲁士未能拉萨克森,迅击溃并并入该地,引起其他德意志诸侯警惕。在罗斯巴赫、布勒斯劳、洛伊滕战役,腓特烈二世用巧妙布置,屡胜强敌。

但战术成功难掩战略孤立,普鲁士遭法国自西、奥地利自南、俄罗斯自东、瑞典自北围攻。改革后的俄罗斯军最强,1758年普俄在屈斯特林附近遇战,双方损失大,平局。因普鲁士牵制法陆军,英国议会将援助增至7倍,从16.5万镑至120万磅,缓普财政。

普鲁士大陆牵制助英国海外胜:1759年夺加拿大,1761年取南亚本地治里,法国舰队近灭。英国不愿海军介入大陆,奉行均势原则。此时普鲁士兵少、民穷、士气低,濒临绝境,却因俄罗斯王位变动转机。

新皇彼得三世父系普鲁士人,本人钦慕腓特烈二世,下令与普结约,并交1.8万俄军指挥。虽彼得三世不久因举动遭祸,但局势逆转,法奥军败,叶卡捷琳娜二世继位后未再战普。各方签和约,战事结束。

七年战巩固腓特烈二世早期成果,为后续扩展奠基,但暴露隐患。普鲁士处大陆中心,四面受敌,易孤立。他推行开明统治,从经济、行政、军事提升实力。

经济上,取消波美拉尼亚王室地农奴依附,颁法保障农民财产和土地继承,减税、修战损房屋,改善民生。引进英国人才,推广马铃薯种植、美利奴羊饲养,提高产量。水利改造借鉴英国,农牧并举,提升土地效率。

行政上,从司法入手,改变中世纪领主裁决、无全国根本法的状况。选拔专业廉洁法官,稳定秩序,确保政策执行。同时,维持纪律严、作战强的军队。这些使普鲁士成欧洲重要力量。

通过改革,普鲁士从战废墟恢复。但领地未连,仍易孤立,衰弱波兰成扩展目标。波兰曾辉煌,压制德意志、威胁俄罗斯、克丹麦瑞典,但因农奴制、教派争、贵族掣肘衰落。七年战中,波兰成普俄军驻扎区。

彼得时,俄罗斯已视波兰为保护国,长期渗透。叶卡捷琳娜二世派兵立情人为波兰王。为防俄罗斯独占,腓特烈二世1764年派人与女皇协议,支持现状换未来分波承诺。但协议可靠性低,女皇无需履行,直至第五次俄土战改变。

俄罗斯渗透波兰威胁普鲁士,也令奥地利、奥斯曼警觉。土耳其在法奥支持下侵俄。法国用波兰、瑞典、奥斯曼关系建针对哈布斯堡的屏障,现可对俄。叶卡捷琳娜欲吞波土,但形势迫其对普让步。

腓特烈二世说服奥地利,化解旧怨,共分波兰。俄罗斯为使奥地利弃土盟,同意三国分。女皇初不愿多让普,难连普领地。但波兰南乱,奥地利出兵占区,惊普俄,俄罗斯进一步让步。此次分波,腓特烈二世连领地,脱孤立,为后世留稳基。

下一篇:1969年中苏对峙,朝鲜试图越过鸭绿江,毛主席:一招解决!
上一篇:9月17日俄方传来情报:波兰行动是假,真实意图为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