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风波骤起 西贝伤筋动骨 罗永浩收兵
#城市里的小众街巷#
预制菜风波骤起 西贝伤筋动骨 罗永浩收兵
一场围绕“预制菜”的舆论战。正撕裂餐饮行业的认知底线。老罗七条微博。贾国龙百万损失。消费者知情权。这才是真正的战场。
01 风波骤起:一条微博引发的行业地震
9月10日。罗永浩发博。“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他希望立法强制注明预制菜使用情况。短短几句话。引爆舆论。
西贝快速反应。创始人贾国龙坚决否认:“西贝门店100%没有预制菜”。他强调预加工与预制菜有本质区别。冲突就此升级。
02 数据说话:日均百万损失与数亿围观
贾国龙透露了实际损失。9月10日、11日,营业额每日减少100万元。9月12日预计下降200万至300万元。他说这是“西贝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外部危机”。
罗永浩的直播同样火爆。抖音直播间10分钟涌入10万观众。半小时微博观看量近500万。传播力惊人。
03 定义之争:国标与消费者认知的鸿沟
为什么争论难休?核心是定义。2024年3月。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规定:预制菜是预包装菜肴。不添加防腐剂。而且——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消费者却不这么想。大众认为中央厨房和食品工厂出来的就是预制菜。西贝门店使用冷冻鱼保质期达18个月。西兰花保质期两年。这些在消费者看来就是预制证据。贾国龙说这是“预制工艺”非“预制菜”。但顾客的舌头不认可。
04 行业明牌:透明化才是终极解决方案
罗永浩反复强调:“不反对预制菜,但反对伪装”。他推动的是透明化。是知情权。西贝开放全国370家店后厨。展示制作流程。试图自证清白。
但消费者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是参观后厨。不是工艺解析。而是简单一句告知:是的,我们用了预制菜。或者没有。信任需要坦诚。预制菜国标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征求意见。餐饮门店使用预制菜的信息披露将首次纳入强制范畴。这才是进步。
05 财经视角:规范化阵痛与行业未来
这场风波揭示了餐饮工业化的深层矛盾——效率与体验的冲突。标准化与锅气的难以调和。西贝的短期损失。是其品牌信任资本的一次计提。老罗的质疑。则提前催熟了行业规范。
预制菜赛道规模惊人。2023年产值已突破5000亿元。企业超过7万家。狂奔之后需要刹车。规范之后方能长远。新国标强调不添加防腐剂。加强冷链要求。预计将使行业成本增加15%~30%。但这笔账。终要算。
06 尾声:风波暂平,变革已启
9月13日晚。罗永浩发文:“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他表示期待预制菜相关国家法规尽快出台。贾国龙则仍在自证循环。
但改变已经发生。消费者更加清醒。企业更加谨慎。法规更加临近。预制菜不会消失。但透明时代即将到来。吃得更明白。是基本权利。
财经点评:所有行业变革都伴随争议与阵痛。西贝的营业额损失。老罗的亿万流量。都是市场自我调节的成本。最终留下的。将是更清晰的规则。更健康的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