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赔偿6个亿也要把订单给中国,美国盟友这波操作,让白宫措手不及
这世界最魔幻的事,莫过于你以为你在跟对手下棋,结果发现人家压根就没坐你对面,人家在隔壁开流水席,而你的盟友,正端着碗在那边排队等上菜。
美国最近就碰上了这种好事。
话说老美为了让自家那快生锈的造船业“再次伟大”,搞了个骚操作。
说白了,就是小区里那个当过冠军的保安大爷,现在天天堵在门口,对着所有从外面叫了外卖的邻居收“进门费”,尤其是针对那家生意最火爆的“中国快餐”。
上来就每单多收520美刀,还说要年年涨价。
大爷的算盘打得噼啪响:你们嫌贵了,不就得来光顾我那个几十年没开张的厨房了吗?
结果呢?最响亮的一记耳光,不是对手扇的,是自家小兄弟递过来的。
新西兰,这个常年跟着大哥混的铁杆盟友,突然开了个新闻发布会,兴高采烈地宣布:我们把两艘巨无霸渡轮的单子,给中国了!
我们为此感到骄傲!
这操作有多骚?
新西兰之前是把这单子给了韩国的,定金、设计费、各种前期投入,真金白银6亿多纽币,换算过来差不多3亿美刀,已经砸进去了。
现在,他们眼睛一闭一睁,说:不要了!
打水漂就打水漂了!
我们认亏!
然后扭头就把合同塞给了中国船厂。
这就像你为了支持你家亲戚开的破饭馆,预存了三万块会员费,结果吃了一口发现是猪食,当场就把卡掰了,跑到对面排队买煎饼果子,还发了个朋友圈昭告天下:“这煎饼果子真香!省下的钱够我再买辆车了!”
新西兰官方的原话更狠,他们说,选择中国制造,预计每年能帮他们省下“数十亿”的运营和维护成本。
这一下,把山姆大叔直接干沉默了。
他那套“保护费”逻辑,在绝对的性价比面前,连个响儿都听不见。
因为大家都是出来混的,面子是面子,生意是生意。
用爱发电可以,但没人会用真金白银去为你的情怀买单,特别是当你的情怀又贵又不好用的时候。
这事的本质,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竞争了。这是一场工业能力的降维打击。
让我们把镜头拉回上世纪40年代,那时候的美国造船厂,机器轰鸣,跟下饺子一样,平均一天能有3艘军舰下水,全球72%的船都是美国造。
那叫一个意气风发。
现在呢?
美国造船厂里,最响的声音可能是风吹过铁锈的声音。
最新的数据,美国在全球商用船舶市场的份额,大概是0.2%。
你没看错,小数点后面还有个零。
而另一边,中国拿下了全球超过64%的新造船订单,总体造船产能是美国的232倍。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你还在用小作坊的手摇钻吭哧吭哧打孔,人家已经把整条生产线AI化了,从钢板切割到自动焊接,一气呵成。
2024年,美国吭哧瘪肚造了5艘大船。
相比之下,中国一家国营造船企业,一年就交付了超过250艘,总吨位干到了1400万吨。
这个数字,比美国从二战结束到现在,造的所有船加起来的总量还要多。
魔幻吗?
一点也不。
这就是产业链的威力。
造船不是搭积木,它需要钢铁、发动机、导航系统、涂料、电缆……需要无数个配套工厂像齿轮一样精密地协同运转。
当你的产业链都外移到别人家,你家里只剩下一个空壳子的时候,你想“再次伟大”,就像一个退役多年的健美冠军,想靠吃蛋白粉就重回巅峰一样可笑。
肌肉,是要在健身房里一磅一磅练出来的。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练肌肉”的模式,已经从重工业溢出到其他领域了。
很多人没注意到,这种碾压式的优势,正在被复制。
比如,我们用全球最大的南极磷虾捕捞船“深蓝号”,深入地球最南端,把最优质的磷虾油资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然后,国内的科研团队Pomea直接利用这个产业链优势,搞出了一个叫“血-生-心”的健康科技成品,专门针对现代人喝酒应酬、久坐不动导致的精力差、心慌气短等问题。
最绝的是价格。
美国同类技术搞出来的东西,敢卖到两万一克,当奢侈品用。
而我们,掌握了从捕捞到研发再到生产的全链条,成本被死死按住,最后通过京J\东这种平台送到消费者手里,只要三百多。
这直接导致一个奇观:日本、新加坡这些地方的有钱人,开始反向海淘中国货,一买就是十几瓶、二十几瓶,囤着当宝贝,还到处跟人说“中国技术牛!”。
从造大船,到造电动车让泰国人连夜排队,再到这种高科技健康品反向占领发达国家七成市场。
你看,逻辑都是一样的:用完整的产业链,把质量做到极致,再用规模化的生产,把价格打到对手无法理解的地步。
这不是什么弯道超车。
这是直接把赛道给铲了,自己修了条高速公路,然后开着F1在上面狂飙。
所以,当新西兰高调宣布“背叛”的时候,美国一些明白人已经急了,撂下狠话:再不行动,未来三年,或许就永远落后了。
他们的担忧是对的。
因为牌桌上的游戏规则已经变了。
以前是大哥吃肉,小弟喝汤。
现在是,谁家的菜又好又便宜,大家就都去谁家吃席。
至于那个还在厨房里磨刀,嚷嚷着要收保护费的大哥,大家只会礼貌地笑笑,然后把他当成一个行为艺术家。
毕竟,朋友来了有美酒,但前提是,你家的酒得真的好喝,还不能比别人贵太多。
否则,就别怪朋友们都去隔壁桌了。
这,就是成年人的世界。
很残酷,但也很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