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母哥37分萨格斯32+9 雄鹿险胜魔术晋级四强
80
2025-07-02
题记
本系列已有三篇文章介绍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分别是:基础篇的《倡导经济自由的货币主义:沦为金融资本的“白手套”?》,诺奖篇的《金融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缔造者:1976年诺奖得主-弗里德曼》,以及探索篇的《米尔顿·弗里德曼及其《资本主义与自由》。
一般认为,弗里德曼的三大理论贡献是:货币主义理论、自然失业率假说、永久收入假说,其中货币主义理论是最主要的。这些理论均挑战和反驳了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
在“滞胀”发生后的一次访谈中,弗里德曼很明确地肯定,“滞胀宣告天真的凯恩斯主义结束了。”这段访谈的原文摘录如下:
Interviewer: Was stagflation the end for Keynesianism?
Milton Friedman: Stagflation was the end of naive Keynesianism. Now obviously the term "Keynesian" can mean anything you want it to mean, and so you have new Keynesianism, but this particular feature was put to an end by the stagflation episode.
此前的文章中已对弗里德曼的三大经济理论做了简略介绍。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弗里德曼对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挑战。
需要声明的是,本人只是业余的经济学爱好者,本文的讨论仅依据一般性的经济学常识,不会涉及深奥的经济学理论或经济数学模型。本文提出的观点仅是个人观点,若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正。
货币主义理论 vs. 有效需求理论
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理论强调货币供应量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虽然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在短期内会影响产出和就业,但在长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只会导致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影响实际产出和就业水平。
他的一句名言是,“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而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认为,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边际投资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等三大定律的作用下,经济将产生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即“有效需求不足”,使得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导致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失业。
弗里德曼对货币供应量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做了区分。而凯恩斯有一句名言颇具针锋相对的味道:“长远是对当前事务错误的指导。从长远看,我们都已经死了。”
两厢对比,可以得出一个很直观的印象,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奠定了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比如:凯恩斯主义学者希克斯和汉森演化出了IS-LM模型,展示了消费、投资、收入、利率等主要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请参阅《凯恩斯主义与IS-LM模型的新问题:从需求不足到产能过剩》。因此,有效需求理论实际上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框架。
而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理论将货币供应量视为“包治百病的万能药”。似乎只要控制住货币供应量,所有经济问题都可以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短期没有解决,长期一定可以解决。从长期来看,这句话好像确实没有毛病。但未来的长期,我们都已经不在了。
在“万能药”的指引下,弗里德曼的政策建议也很简单明了,中央银行应放弃相机决策的货币政策(美其名曰杜绝政策的“不确定性”),按固定比率(如每年3-5%)增加货币供给,以匹配经济增长率,避免通胀或通缩。同时,取消一切财政政策,并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这意思是说,只要控制住货币供应,对消费、投资、收入、汇率、关税等等无需政府干预,市场可以解决一切。
经济学真的简单到只需要货币学吗?如果信以为真,那才是真天真!真正客观理性的学者,如果连“神”都不相信,怎么可能相信被人为神化的“市场”呢?!
虽然我并不完全认同凯恩斯关于有效需求理论的具体结论,并提出了“从需求不足到产能过剩”的独创观点,但我认为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代表着西方经济学发展的正确方向。而且凯恩斯在此基础上,肯定了市场机制存在缺陷,经济危机时期无法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恢复均衡,由此得出政府应当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市场的结论。
反观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理论,无法构成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与有效需求理论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支撑该理论的主要依据是《美国货币史》所做的实证分析。该实证分析的直接结论是,大萧条发生前后美联储所采取的货币紧缩政策是错误的。
即使这份实证分析的直接结论是正确,它也并没有证明,货币紧缩政策就是导致大萧条的主因。在我看来,货币紧缩政策只是大萧条的“助推器”。比如说,导致炸弹发生爆炸的主因是火药,而不是被点燃的引线。需要提醒的是,在前文《米尔顿·弗里德曼及其<资本主义与自由>》中曾评注,弗里德曼是“偷梁换柱”的高手。
卢麟元在2024年与温铁军的对话中曾断言,弗里德曼的三个主要理论都有“硬伤”。我完全认同卢麟元的判断。一般来说,一个理论的具体结论在时过境迁后不再适用,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它的方法论可以经受住时间的考验,那依然是好理论。
然而,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理论不仅理论体系不完备,而且其方法论也存在问题。主要理由如下:
《货币数量论》展现了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的核心观点。他将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为货币需求理论,并构建了一个货币需求公式。该公式认为,对名义货币的需求取决于价格水平、恒久性收入,以及债券和股票的预期收益率、预期通货膨胀率、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如房产、金融资产等)、其他因素(如偏好、制度等)。
弗里德曼进一步认为,货币需求主要由恒久性收入决定,而非当期收入。恒久性收入稳定,因此货币需求也相对稳定。简单来说,就是当期的货币需求由长期的恒久性收入决定。
当期的货币需求是因变量,而长期的恒久性收入反而是自变量。我很困惑的是,如何获得恒久性收入数据?比如: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可以确定10年后的收入水平吗?他可以预期10年后的收入。但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只能依据当期的数据。究竟哪个变量是因,哪个变量是果?还是陷入互为因果的循环论证?我的结论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公式没有实际意义。
在货币供给方面,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外生控制,与实体经济无关。货币乘数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基础货币投放,经由商业银行存贷机制产生数倍于初始资金的货币供应扩张现象。基础货币量与货币乘数的乘积就是货币供应量。
中央银行确实可以通过基础货币投放、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影响货币供应量,但是中央银行并不能直接决定货币供应量。
首先,它必须通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机制实际放大基本货币量。弗里德曼将商业银行也作为外生的,这是很值得商榷的。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是经济活动过程中作为极为重要的信用中介。甚至可以说,没有商业银行,经济活动根本没有办法进行。而且,在资本主义由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金融资本主义阶段后,金融市场超脱于实体经济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虚拟经济市场。经济活动中如此重要的角色,怎么就成为了外生变量呢?
其次,即使将商业银行的外生或内生问题先放在一边,商业银行存贷的对手方主要是企业和个人吧。它们是市场经济的真正主体。也就是说,没有企业和个人的参与,货币乘数效应是不可能实现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一些企业和个人预期经济将由繁荣转向衰退,企业和个人新增贷款规模将会下降,于是商业银行的存贷机制将不能满负荷运转,即货币乘数的实际值将低于理论值,货币供应总量必然下降。请注意,此时货币供应总量的下降不是中央银行引起的。
综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央银行只能影响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但真正决定实际货币供应量的是商业银行、企业和个人等市场主体。弗里德曼关于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外生控制的观点是错误的。
弗里德曼关于“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的断言也是不符合经济运转实际的。而且,这句话本身也存在自相矛盾之处。
首先,弗里德曼承认,货币供应量的短期变化会影响产出和就业。这等于是说,短期的通货膨胀不仅仅是一种货币现象。
其次,从逻辑上说,既然短期的通货膨胀不仅仅是一种货币现象,那么长期的通货膨胀更不可能仅仅是货币现象。最直接的理由是,经济的发展是不可逆的,而不是循环往复的。比如:50年前石油的价格是每桶约10美元,而近日是75美元,石油价格增长了6.5倍。石油价格如此剧烈的变化,仅用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能解释得通吗?
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来看,商品的市场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只是外在表现,而商品真实的供应量和需求量才是经济的基础变量。只有在技术水平和市场结构等非货币因素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货币供应量才决定长期的物价水平。经济常识告诉我们,这个假设条件永远不可能成立。
第三,只要对通货膨胀成因有深入研究的经济学家,很容易得出结论:导致通过膨胀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请参阅《作为因变量的通货膨胀及其成因:兼评菲利普斯曲线》。因此,几乎不会有通货膨胀专家赞同将通货膨胀仅归结于货币问题。
第四,通货膨胀的定义是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而物价与货币直接相关。从这一意义来说,通货膨胀确实是一种货币现象。但是,这种由定义直接得出的结论,有什么意义呢?
我国经济学家高连奎在其著作《宏观经济学革命:货币革命的再革命》中评价弗里德曼有两个学术遗憾:
一是“没有建立起‘动态货币数量论’”。
弗里德曼在1953年论文《实证经济学方法论(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中说,“在我看来,目前经济理论最薄弱的,也是最令人不满意的部分在于货币的动态分析。货币的动态分析关注的是经济整体对情况变化的适应过程,以及对总体活动的短期波动问题,在这个领域中,我们甚至还没有一种理论能被适当地称之为现有的动态货币理论。”
高连奎说,“他后来的学术精力就用在了“静态货币数量论”的完善上,1956年弗里德曼发表了题为《货币数量论—一种重新表述》的论文就是对“静态货币数量论”的完善,他的研究不仅重新复活了静态货币数量论,也让弗里德曼成为静态货币数量论的忠实代表,这也是我们批判他的原因,经济本身是动态的,静态货币数量论肯定不能解释大部分经济现象。”
(评注:经济学的静态分析用于教学是可以的,但在付诸实践,那必然是大错特错的。我上文分析中所指出的这些问题,就是弗里德曼使用静态分析方法论的结果。专业学者可谓一针见血。)
二是“没能研究清‘货币变动的传导机制’”
弗里德曼与在1963年论文《货币与经济周期(Money and Business Cycles)》中说,“无论经济变动的关系多么一致,并且无论货币变动的自发性证据多么确凿,除非我们可以详细说明把一者和另一者联系起来的机制,我们将不应该被说服相信货币是经济变动的根源,我们的知识仍然相当贫乏,而不容许我们精确的描述这种机制。”
(评注:即使仅从静态分析方法论的角度来说,弗里德曼也应该深入分析货币供应量与消费、投资、收入等其他重要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他虽然认识到了研究货币变动传导机制的重要性,但却没有重要的研究成果。或许弗里德曼忙于专栏写作、主持电视节目,还要操心智利军政府的自由化改革,无暇继续潜心研究。
此外,《货币与经济周期》是弗里德曼与Anna Schwartz联合发表的,就是联合出版《美国货币史》的安娜·舒尔茨。)
高连奎认为,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理论存在四个缺陷,简要摘录如下:
“第一,弗里德曼研究美国货币史,但对利率的理解并不深刻,弗里德曼的《美国货币史》一书中没有对利率的统计,只有对货币数量和存款准备金的统计。”
“第二,弗里德曼只研究货币,不研究金融,弗里德曼本人对金融机构的运作机制非常不了解。”
“第三,弗里德曼在批判凯恩斯经济学时,指出通胀是因为投资过度造成的,后来却没有从投资的角度认真总结和认识通胀,而是又将通胀归结为货币问题。”
“第四,弗里德曼研究货币发行问题,却不研究“货币流通”问题,“货币流通速度”或是“货币周转速度”才是决定市场上需要多少货币的关键因素。”
由此可见,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理论“硬伤累累”。我个人认为,弗里德曼作为一流经济学家都有些勉强,更不用说与凯恩斯的学术成就相提并论了。即便在新自由主义领域来说,我认为弗里德曼的学术成就落后于哈耶克。
这里再次重申,没有资本主义经济的充分发展,哪儿来的真正意义的社会主义?同样地,没有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充分发展,怎么可能有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只是设想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框架,并没有提出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凯恩斯不仅开创了西方宏观经济学,而且论证了市场机制的不足和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这些都是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学向社会主义经济学发展的关键步骤。所以我说,凯恩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没有之一,请参阅《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没有之一):凯恩斯》。(注:从发展的眼光来说,19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肯定是马克思,而不是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
自然失业率假说 vs. 菲利普斯曲线
美国凯恩斯主义学者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和索洛(Robert Solow)在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William Phillips)经济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美国的经济数据得出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负相关的结论。
前文《作为因变量的通货膨胀及其成因:兼评菲利普斯曲线》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质疑,指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负相关”只是经济统计分析的结果,缺乏符合逻辑的理论论证。而且,在经济学理论中,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一般都是作为因变量而不是自变量,讨论两个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实际经济意义并不大。
美国凯恩斯主义者为何需要菲利普斯曲线?我推测,他们试图推动较为激进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很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因此,他们需要为通货膨胀寻找合理性,菲利普斯曲线就产生了。他们在作为美国政府经济顾问时,大声喊出了充分就业和零失业的口号。于是,作为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的弗里德曼提出了自然失业率假说,以证明零失业是不可能的,并强调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1968年,弗里德曼发表论文《货币政策的作用(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阐述了“自然失业率假说”。这篇论文来自于他出任美国经济学会主席时的就职演说。他认为,经济中存在一个由实际因素(如劳动力市场结构、技术、制度等)决定的 “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短期内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制造通胀暂时降低失业率,但长期来看,失业率会回归这一自然水平。
(评注:总体上,我赞同弗里德曼提出的自然失业率假说。此外,“新凯恩斯主义领袖”埃德蒙德·菲尔普斯(Edmund S Phelps)同时也提出了自然失业率假说。)
永久收入假说 vs.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弗里德曼在1957年著作《消费函数理论》中提出了“永久收入假说”,挑战了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消费理论(即消费主要取决于当期收入)。
弗里德曼认为,长期稳定的、可预期的收入部分(如工资、稳定的投资收益),决定基本消费水平;而短期波动的、不可预测的收入(如奖金、意外之财或临时损失),对消费影响较小。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当期消费是当期收入的函数,而且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会逐渐下降。
(评注:在我看来,弗里德曼与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对立,并且都存在一些缺陷。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中,当期消费仅取决于当期收入,而没有考虑预期未来收入对当期消费的影响,这肯定有不对的。
弗里德曼的消费理论有两个问题:一是,与“当期的货币需求由长期的恒久性收入决定”的问题类似,“当期消费取决于永久收入”不符合经济实际的常识。社会各职业中,有几个职业是可以确保获取“长期稳定的、可预期的收入”?
二是,低估了短期波动的、不可预测的收入(如超预期奖金、超预期的股票盈利等)对当期消费的影响。这也不符合常识。一般来说,人们获得超预期的收入时,会在当期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做划分。也就是说,很可能会增加当期消费,只是增加的比例会因人而异。
此外,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并没有驳倒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甚至可以说又玩儿了一把“偷换概念”。永久收入假说强调的是,永久收入决定当期的基本消费水平,并没有说永久收入变动情况下,基本消费水平如何变动。而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强调的是,收入增加时新增消费的变动趋势。
关于消费函数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我预期仍然将以凯恩斯消费理论的基础,并结合弗里德曼消费理论中的跨期优化。这恰恰是上文中所说的凯恩斯消费理论最大的不足。)
【后记:高连奎的《宏观经济学革命 : 货币革命的再革命》批判了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等主流理论,分析了凯恩斯学派、奥地利学派等流派的学术争议,探讨了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政府债务的关联机制,提出了动态货币数量论、最优央行利率理论及资本收益率崩溃理论等原创成果。值得一提的是,高连奎在书中也肯定了弗里德曼对发展货币理论所做的积极贡献。】
探索篇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