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亿公司吃下千亿军工巨头?歼20制造商成飞这样被收购

195 2025-07-28 17:07

你敢信吗?一家市值才60来亿的小公司,居然把咱们造歼20的成飞集团给“吃”了!

这事儿一出来,整个股市都炸了锅。中航电测这家平时不起眼的公司,竟然花174亿把资产上千亿的成飞集团整个买下来了。这不就是典型的“小鱼吃大鱼”吗?

说实话,我刚听到这消息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这怎么可能?成飞可是造歼20的地方啊,那可是咱们国家的宝贝疙瘩,怎么就这么轻易被一家小公司给收了?

先说说这个成飞到底有多牛

成飞全名叫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听这名字就知道不简单。这家伙成立于1958年,那会儿咱们国家刚建国没几年,就开始搞航空工业了。

成飞最牛的地方就是造出了歼20。这玩意儿可不是闹着玩的,那是真正的五代隐身战机,2011年首飞的时候,全国人民都沸腾了。现在歼20已经批量装备部队了,技术完全是咱们自己的,在国际上也是顶尖水平。

除了歼20,成飞还造过歼10、歼5、歼7这些经典机型。可以说,咱们国家的战斗机发展史,成飞占了大半部分。

数据更是吓人:成飞的总资产超过1200亿,2022年营收672亿,净利润13亿左右。这样的体量,在军工领域绝对是大哥级别的存在。

再看看这个收购方中航电测

中航电测成立于2000年,主要搞机载设备,比如传感器、电阻器、测试仪器这些东西。虽然在行业里也算有点名气,但跟成飞比起来,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收购前中航电测的市值也就60亿左右,营收规模更是远远不如成飞。这就好比一个小县城的公司要收购北京的大企业,听起来就不太靠谱。

2023年1月11日,中航电测突然发公告,说要发行股份购买成飞集团100%的股权,交易价格定在174.39亿。

这消息一出来,股市直接疯了。中航电测的股价连续涨停,累计涨幅那叫一个厉害。很多散户都懵了:这是怎么回事?

价格背后的猫腻

174亿这个价格,很多人一看就觉得不对劲。成飞这么大的体量,怎么可能只值这点钱?是不是国有资产流失了?

其实这里头有说道。成飞的评估值其实是240亿,但扣除了国有独享资本公积65亿后,才是174亿这个交易价。评估基准日是2023年1月31日,用的是资产基础法,这都是按照国企资产转让的规矩来的。

不过话说回来,很多老百姓不懂这些弯弯绕绕,只看表面数字,觉得是不是被人坑了。

真相:这压根不是外人收购

扒到这里,真相就出来了。这俩公司其实有个共同的老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

航空工业集团是央企,掌控着全国航空制造业的大半壁江山。成飞和中航电测都是它的亲儿子,这次收购说白了就是“左手倒右手”,钱压根没从国家兜里流出去。

航空工业集团本来就持有中航电测的股份,通过发行新股把成飞注入上市公司,集团的持股比例反而增加了。整个过程没涉及现金支付,全是股份交换,所以根本不存在资产流失的风险。

监管部门也不是吃素的,深交所和证监会都层层把关,审核通过了才能搞。

漫长的审批路

这事儿办下来可不容易,从2023年7月26日披露详细报告书开始,到2024年7月11日并购重组委审议通过,再到8月6日证监会同意注册,足足花了差不多一年半。

中间还因为审计机构的问题停过一次,2024年5月27日停,6月26日恢复。就像过山车一样,投资者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终于在2025年1月7日完成股权过户,成飞正式成为中航电测的全资子公司。紧接着,2月14日公司公告更名为中航成飞,证券代码从300114换成302132,2月17日开市就用新名字了。

这下好了,成飞的资产直接上了A股平台,相当于借壳上市成功。

为啥非要这么折腾?

说到底,还是为了钱。军工企业不像民企那么灵活,成飞虽然技术牛,但赚钱能力不行。

歼20单价上亿,听起来很厉害,但研发成本那叫一个恐怖,前期投入的钱简直是天文数字。再加上军品定价受国家控制,成飞2022年的净利润率才2%左右,基本上就是刚够保本。

如果不上市,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拨款和银行贷款,想搞新项目经常卡壳。现在借中航电测这个壳上了市,就能从资本市场吸钱,发行债券、增发股份啥的都方便多了。

上市后,成飞能整合更多资源,推动六代机的研发。航空工业集团的想法很明确,就是通过证券化提升效率,让军工资产更市场化运作。

效果立竿见影

从数据上看,这步棋确实走对了。重组后,中航成飞的总资产跳到1256亿,营收规模扩大了45倍。

2025年3月27日发布的2024年年报显示,原中航电测营收17.8亿,净利润1.12亿,同比增长都不错。更重要的是,2025年营收预计超800亿,这全靠成飞的注入。

产业协同效应也出来了,中航电测的传感器业务正好配套成飞的飞机制造,供应链更紧凑了。整个军工板块都受益,类似中航沈飞重组后市值过千亿,中航成飞也有这个潜力。

对国防安全的影响

歼20是咱们空军的核心装备,成飞稳不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现在外部环境这么复杂,美国还在推F-35、F-22的升级版,咱们可不能落后。

上市能带来资金保障,加速技术迭代。以前军工企业缺钱,研发进度慢,现在有资本市场兜底,就能集中精力搞创新。

国际上,波音、洛克希德马丁这些巨头都靠上市融资,中国军工也得跟上节奏。不是说有钱就万能,但没钱确实寸步难行。

担心过度商业化?

有人担心上市后会不会商业化过头,影响军品质量。这个担心有点多余。

国企属性没变,航空工业集团还是大股东,决策权牢牢掌握在手里。监管也很严,军工企业的信息披露有保密要求,不会泄露核心技术。

相反,这能吸引更多人才和合作伙伴,推动产业链升级。看看北斗、天宫空间站,都是自主研发出来的,军工上市也能走这条路。

这就是国企改革的新玩法

说到底,这场收购不是啥阴谋,而是国企改革的实招。“蚂蚁吞大象”的表象下,其实是大象借蚂蚁的壳上岸。

成飞的未来更稳了,歼20的生产线会继续轰鸣,六代机研发也会提速。普通人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事儿对航空工业是利好,对国家实力是加分。

希望更多军工企业能走这条路,让咱们的国防科技越来越强。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实力才是最好的话语权。

你觉得这种军工企业上市的做法怎么样?会不会影响国家秘密的安全?还是说这是必要的改革方向?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下一篇:北约扬言消灭加里宁格勒
上一篇:马龙传递火炬前和《哪吒》创作团队打了场“空气乒乓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