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朝:年羹尧杀孙嘉诚因何?孙嘉诚一举动暴露实情

175 2025-09-10 22:03

卿心君悦

年羹尧为什么要杀掉雍正派往西北的孙嘉诚呢?

是为了报复孙嘉诚,因为他曾上疏参劾过他?

是因为孙嘉诚在西北实施的新政,把原本的火耗收入收归公家,影响了他的利益?

或许是因为孙嘉诚在西北时直接得罪了年羹尧,这才成了年羹尧展示权威时的牺牲品?

其实根本不是这样!

这篇文章要揭开的是这件事背后的真实情况。

结怨:皇帝面前直言不讳

经过差不多两年的努力,年羹尧耗尽了国库的金银,终于平定了西北的叛乱。

一听到好消息,雍正马上下令把年羹尧召回京城封赏,并为他安排了一个非常隆重、规格极高的欢迎仪式。

雍正这样做是为了明确目的——

从前,雍正重用出身低微的年羹尧,这在朝廷内外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为了支持西北大军的军费开支,从皇帝到普通百姓,大家都过着节俭的生活。然而,年羹尧迟迟未能与叛军交战,这让人们对他的质疑声越来越大,甚至开始质疑雍正本人的决策。

今年,年羹尧顺利平定了西北的叛乱,胜利归来,雍正当然要利用这个机会反击那些质疑他的人,重新树立自己的权威。

所以,雍正才会在信中对年羹尧说:

雍正没想到,接下来的事情发展竟然跟他预想的不一样。

年羹尧一回到京城,就做了两件让人非常生气的事情——

面对众官员跪拜迎接,年羹尧稳坐马背上,从容接受。

在一次重要的朝廷表彰会上,有人当着雍正皇帝和众官员的面,批评手下士兵只知道遵守军令,却不懂得尊敬皇帝,说出了这样不敬的话。

孙嘉诚看不惯年羹尧的嚣张行为,立刻上奏弹劾年羹尧,认为京城久旱无雨是因为朝廷中有奸臣作祟,而这个人就是年羹尧。

针对孙嘉诚提出的“异象”观点,雍正进行了反驳:

而一向直率的孙嘉诚也不打算就此罢休,他高声劝谏,并列举了年羹尧的各种不端行为:

虽然雍正对年羹尧回京后的表现一直不太满意,但他并不希望有人弹劾年羹尧。

原因其实很简单:

刚打了胜仗的年羹尧,要是这时候受到处罚,肯定会让人觉得有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感觉。

其次,虽然西北地区暂时安定下来,但潜在的问题并未完全解决,他依然需要年羹尧留在那里稳定局势。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他希望通过西北的大捷来打击八爷党,为接下来全面推行新政打下基础。

因此,从大局考虑,雍正必须全力保护年羹尧。

既然不能惩罚年羹尧,那就只能委屈孙嘉诚了。

于是,雍正对孙嘉诚说:

面对这种情况,正直的孙嘉诚立刻答应了。

原来雍正的打算,是通过不下雨这件事,削弱孙嘉诚谏言的依据,暂时堵住那些清流官员的嘴,平息他们对年羹尧的攻击。

没想到孙嘉诚竟然真的成功了,就像求来了雨一样。

因此,雍正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孙嘉诚和年羹尧之间的矛盾也由此产生。

后来,雍正以淋雨生病为借口,避免了直接面对清流,私下里让弘历去安慰清流,传达他的难处。

雍正皇帝同时决定派孙嘉诚去西北地区推行火耗归公的政策。

这样既能把孙嘉诚调离京城,阻止那些正直官员联合反对年羹尧;又能警告年羹尧,让他有所收敛。

在张廷玉的劝说下,孙嘉诚终于同意与年羹尧“握手言和”,一起去西北推行火耗归公。

后来的事情又一次出乎了雍正的预料。

迷雾重重:孙嘉诚的离世之谜

在平息了孙嘉诚参劾年羹尧的风波后,雍正决定尽快解决国库亏虚的问题。他把推行新政提上了日程。雍正命令田文镜在河南试行“官绅一起当差、一起纳粮”的政策,命令李卫在江苏试行“摊丁入亩”的政策。

就在雍正皇帝南下巡视,到江苏李卫那里检查新政策实施情况的时候,却意外收到了年羹尧杀了孙嘉诚的报告。

这件事导致了曾经权倾一时、风光无限的年羹尧从权力的巅峰跌落,最终命丧黄泉。

到这里,问题出现了。

既然知道孙嘉诚是雍正皇帝器重的人,那年羹尧为什么还要杀孙嘉诚呢?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

有人觉得,孙嘉诚在西北实施的新政策,比如将火耗归公,影响了年羹尧的利益,所以年羹尧才对他下手。

这种说法听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并不准确。

请注意!

雍正皇帝南巡时来到李卫那里,曾感慨地向李卫谈起西北的情况。

从雍正的话中可以看出,尽管孙嘉诚在西北全力以赴推行火耗归公,但并没有取得任何实际效果。

也就是说,孙嘉诚并没有让火耗银子这笔钱流入年羹尧的手中。

因此,说孙嘉诚因切断了年羹尧的财路而被杀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其二:有人认为孙嘉诚在西北发现了年羹尧贪污公款的事情,年羹尧害怕事情败露,才灭了孙嘉诚的口。

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道理。毕竟,年羹尧确实有贪污受贿的事实,而孙嘉诚是出自户部的理财专家,他发现西北账目存在问题也是正常的。

实际上,年羹尧没必要因为贪污的事情暴露了就杀孙嘉诚。

这么说的原因很简单:雍正早就察觉年羹尧有贪污的行为,年羹尧自己心里也很清楚这一点。

留意剧中的两个要点:

首先,年羹尧在江夏镇进行了残酷的镇压。

当雍正还是四阿哥胤禛时,四川提督年羹尧曾受他暗中指使,对江夏镇进行了残酷的清洗,并私自占有该镇数百万两白银。

邬思道曾明确警告过雍正这件事。

雍正的态度挺有意思,表面上非常生气,但实际上并没有责问或追究年羹尧。

雍正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不想因为金钱问题而失去得力助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老十三说的那句话起了作用:

第二件事是:给太后送生日礼物。

在康熙朝九子争夺皇位的时候,雍正送给太后的那些贵重礼物,大部分都是年羹尧从四川送来的。

雍正虽然嘴上对四福晋说不能总是收年羹尧的礼,这是在纵容年羹尧贪墨,但实际上他还是全盘接受了。

从某些角度来看,年羹尧的贪污行为可以说是他和雍正之间的一种默认和心照不宣。只要年羹尧不耽误正事,雍正通常也不会追究得太深。

既然这样,年羹尧又怎么会为了掩盖贪污,而杀掉孙嘉诚呢?

不杀的话,把这事上报给雍正,应该不会有啥大问题;但如果杀了,反倒容易惹来麻烦。

有人觉得,年羹尧杀孙嘉诚只是为了发泄个人的不满,随便找了个理由。

相较于其他两种猜测,这种说法最合情合理,毕竟这完全符合年羹尧心狠手辣、嚣张跋扈的性格。

但事实上,年羹尧还没有嚣张跋扈到这种程度。

雍正让孙嘉诚去西北,年羹尧心里明白,这是要给他敲响警钟。如果他敢杀孙嘉诚,那就等于公开跟雍正对着干了。

如果他没有反叛的想法,也不打算跟雍正闹翻,是不会为了发泄不满而杀害孙嘉诚的。

再说,杀了孙嘉诚就意味着得罪了整个清流集团,这其中的得失,年羹尧不可能想不到。

他以前敢杀了不少官员,是因为当时正处于战争时期,可以找个理由说是“西北战事所需”。

既然这三种说法都有问题,那么年羹尧杀死孙嘉诚的背后,可能还有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

一次行动揭开了事实真相

如果年羹尧杀死孙嘉诚并非出于个人恩怨,也不是因为孙嘉诚阻碍了他的利益,那么他为什么要冒着得罪雍正的危险,非要除去孙嘉诚呢?

其实,真相就隐藏在孙嘉诚西北之行的目的里。

孙嘉诚表面上是去西北实施火耗归公的新政策,但实际上他还肩负着其他重要任务。

请注意!

孙嘉诚和年羹尧在前往西北之前,雍正特意为他们安排了一场和解的饭局。在那场饭局上,孙嘉诚曾经按照雍正的指示,对着年羹尧行了一礼,表示歉意。

这个举动清楚表明,孙嘉诚同意去西北,背后肯定有更多复杂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孙嘉诚是个不怕权势、宁可折断也不屈服的人。

当年,因为新钱弊病的问题,孙嘉诚为了讨公道,不怕触犯上级,直接和顶头上司发生了争执。事情闹到皇帝面前后,他更是毫无畏惧,直接顶撞了当时的总理王大臣老八。

在山西的钱库亏空和科举考试作弊事件接连发生时,孙嘉诚决定严厉惩罚诺敏和张廷璐,即使这意味着他会与八爷党及各省的重要官员发生冲突。他还说,如果雍正同意了对方的请求,他会选择辞职不干。

这次,面对年羹尧的嚣张气焰,大家都心里有气,但没人敢公开反对,因为年羹尧实在太有势力了。只有孙嘉诚站了出来,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意见,勇气可嘉。

这样的孙嘉诚,可以为了大局暂时放弃对付年羹尧,但绝不会轻易与他认定的奸臣年羹尧握手言和,更不会因为年羹尧而低头道歉。

这样的异常表现,其实只说明了一个事实:

雍正时期,张廷玉劝说孙嘉诚时,可能就孙嘉诚参劾年羹尧一事,给了一个令他满意的答复,而不仅仅是强调大局。

什么样的承诺能让孙嘉诚高兴,甚至愿意为此忍受痛苦吗?

仅有一种情况!

雍正表明他会处理年羹尧的事情,不过不是马上。

雍正可能还给孙嘉诚安排了一个秘密任务,让他暗中收集年羹尧的罪证,为以后处理年羹尧做好准备。

这样才能解释孙嘉诚的反常表现。

孙嘉诚去西北办事,其实有两件事在同时进行。明面上,他在推行一项政策,就是把火耗归公。暗地里,他在搜集关于年羹尧的证据,想要找出他的罪行。

在之前的文字中,我们已经揭示过,年羹尧在平定西北的时候,确实有机会也有能力推翻雍正,自己当上国王。

因此,年羹尧在临终前留下了一个棋局,象征着他承认雍正的胜利。

当孙嘉诚来到西北,他发现了年羹尧的一些违法证据,因此年羹尧把他杀了灭口。

毕竟,和贪污的事,年羹尧不怕被雍正知道;但有不忠之心的事,即便有过,被雍正知道了,他也注定难以善终。

这就是孙嘉诚死亡背后的真相。

因为孙嘉诚没去西北之前,年羹尧“吃饭叫传膳”“晚上翻牌子”等行为都没被传开,可孙嘉诚一死,这些事就传遍了朝野,连京城的清流都知道了。

因为这些事可能是孙嘉诚在收集年羹尧罪证时发现的,然后偷偷传回了京城……

下一篇:皇帝后宫有无数嫔妃,面对漫漫长夜,她们究竟怎么来打发孤独时光?
上一篇:他曾任中央警卫局局长,主动把职务交汪东兴,1966年被下放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