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归》市占率被《献鱼》反超, 许凯和黄奕拖后腿, 田曦薇
195
2025-08-25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这意味着从地下千米的坚固工事到大气层外的精准拦截,中国已经构建了一个让任何对手都不敢轻举妄动的多维防御体系。
想想那绵延5000公里的“地下核长城”吧,这条隐藏在山脉深处的超级工程,最深处可达地下500米。 它采用钢筋混凝土与特种钢材的复合结构,还配备了先进的冲击波衰减装置和电磁脉冲屏蔽层。 这些设计能让它承受百万吨级核弹头在近距离空爆的冲击。
这不仅仅是几个孤零零的地下掩体,而是一个覆盖华北、华中、华南等六大区域的立体防御体系,总长度相当于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直线距离的3倍。 内部不仅有指挥中枢、导弹发射井,还有物资储备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核反击体系。
你知道这些地下设施还配备了独立的供电、通风和通信系统吗? 甚至还能保障人员长期驻守。 平时这些空间可能作为商场或停车场使用,但一旦进入战时,能瞬间转化为防辐射避难所,甚至支持基本的生活服务保障。
说到核反击能力,2025年9月3日的阅兵式上,中国首次公开展示了陆海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核导弹第一方队中,惊雷-1空基远程导弹、巨浪-3潜射洲际导弹、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和东风-31新型陆基洲际导弹集体亮相。
军事专家邵永灵指出,空基战略导弹的列装让中国的核打击方式多了一项选择,使核威慑与核反击能力更加可靠且可信。战略轰炸机可随时升空执行核打击战备值班,难以预测其发射位置和时机,从而增加了对手探测的难度,降低了被导弹拦截的概率。
巨浪-3潜射洲际导弹的亮相进一步拓展了中国潜射导弹的打击范围。 军事专家张军社表示,海基核力量藏身大洋深处,借助于广袤海洋来隐蔽和机动,生存能力强,在遭到第一波次核打击后,生存概率可达90%以上,这意味着可靠的二次打击能力。
陆基核力量方面,中国形成了“老中青结合、动静搭配”的完整梯队。 东风-5C负责快速响应、精确打击,机动导弹则承担二次核反击任务。 东风-41、东风-61等导弹采用分导式多弹头技术,可以同时打击多个战略目标,实现了饱和核打击能力。
中国的导弹防御系统也构成了多层拦截体系。 上升段拦截依靠预警卫星和远程雷达,能在导弹发射200秒内发出警报。 陆基中段反导系统已经进行了多次试验,拦截成功率保持100%。 末段拦截则由红旗-9B防空系统和“金属风暴”超高射速火炮组成最后防线,可同时追踪数百个目标。
2025年公开的新型量子雷达将反隐身探测距离扩展至2000公里,使F-35等隐身战机在第一岛链内难以遁形。 这些技术突破展示了中国在反导领域的显著进步。
中国始终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 这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战略定力和自信的体现。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是为了打破核垄断,反对核讹诈,遏制核战争。
“地下核长城”的存在使这一承诺更具可信度。 它打破了美国“核优势”幻想,成为危机管控的有效工具,迫使对手放弃冒险政策,同时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军控谈判中的话语权。
数据显示,中国核弹头数量虽仅为美国的1/10,但依托地下核长城等综合系统,实际威慑效能可提升3至5倍。 这种“小而精”的核力量布局,被西方智库称为“不对称战略的典范”。
中国核力量的发展理念,已经从传统的“最低限度威慑”,逐步转向打造“强大战略威慑力量体系”。 这是一个持续数十年、不断技术攻关和体系完善的过程。
央视高调曝光“地下核长城”,向外界传递了明确的战略信号:中国拥有强大的核反击能力,任何试图对中国发动核打击的行为都将遭到毁灭性回应。 这一举措展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同时强调中国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核武器仅用于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