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名讳考辨:从“刘彘”传闻看汉代命名文化与正史记载的差异,揭示历史记忆如何被小说与民间故事塑造

89 2025-10-08 08:57

还记得“金屋藏娇”的故事吗?小时候的胶东王刘彻被姑母馆陶长公主抱在膝上,问他想不想娶媳妇,并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说:“那娶阿娇好吗?”小小的刘彻朗声回答:“好啊!如果阿娇嫁给我,我就盖一栋黄金屋,把她藏之于内!” 这个浪漫的承诺不仅成就了一段传奇,也让“刘彻”这个名字深入人心。但你是否也曾听说过,这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小时候可能有个截然不同的名字——刘彘?

“彘”在古代是“猪”的意思。这让人难以置信,一位皇室子弟,怎会取这样一个名字?事实上,根据正史《史记》和《汉书》的记载,并没有刘彘这个名字的踪迹。它最早出自《汉武故事》这本志怪小说。学者安作璋曾对此进行辨析,指出若武帝初名真为“彘”,依照汉代严格的避讳制度,时人应避讳此字。然而,汉武帝时期就有一位左将军名叫荀彘,甚至武帝的同父兄弟长沙王刘发之子,也叫刘狗彘。这从侧面说明,武帝初名即为“彻”的可能性更大,“刘彘”很可能是后人的附会之说。

那么,“彻”又有什么含义呢?据记载,刘彻自幼聪慧过人,汉景帝认为他“圣彻过人”,遂在其七岁被立为太子时改名为“彻”,寓意“充满智慧,达到圣德的要求”。

名字的变迁,也反映了汉代命名的风尚。汉代人特别喜欢取单字名。从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到汉文帝刘恒,西汉绝大多数皇帝都是单字名。即便是原名“刘弗陵”的汉昭帝,在登基后也除去“陵”字,改称单字“弗”,以符合礼制。那时有一部分观念认为“二名非礼也”,即使用双字名可能被视为不合礼数。

汉代人的名字不仅讲究形式,更承载着时代的价值取向与社会观念。汉武帝时期及以后,人们的名字大致可分为几种类型:一是寄托长生求仙的愿望,如“延年”、“延寿”、“彭祖”、“去病”;二是表达对国家安定的期盼,如“安国”、“广汉”、“定国”;三是期盼个人富贵与功名,如“福”、“禄”、“昌”、“勋”。

同时,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提倡的“忠”、“孝”、“德”、“信”等价值观也深刻影响了社会。在居延汉简中,就出现了大量名为“忠”的士卒,以及“孝”、“圣”、“贤”、“德”等名字。这些名字如同时代的镜子,映照出当时人们的精神追求和社会风尚。

由此可见,从名字的选择到演变,都并非凭空而来,它们深深植根于特定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一个看似简单的名字,其背后可能牵连着礼制习俗、社会风尚,甚至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所以,当我们再听到“刘彘”这个名字的传说时,或许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有趣的故事,但更要知晓,“刘彻”这个响亮的名字,不仅更可能符合历史事实,也与他“攘夷狄而获嘉瑞,为刘宗盛主”的雄才大略和宏大时代更为相称。

下一篇:元朝腐败,红巾军揭竿而起,朱元璋逆袭称帝
上一篇:地下长城与三位一体:中国核威慑体系的全维度解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