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的双面属性:一面是刚直能臣,一面是暴脾气杠精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高拱,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是明朝隆庆时期的名臣,以性情刚直脾气火爆出圈:此人看谁都不顺眼,怼完了严嵩怼徐阶,斗完了徐阶斗张居正,怼走内阁中所有论资排辈的前辈,有他在的朝堂,气氛一直剑拔弩张。
高拱的上限很高,他春风得意的时候,能把徐阶这个斗垮严嵩的前任首辅踩在脚下,逼的徐阶不得不厚着老脸低三下四求放过;
高拱的下限也很低,他在手握大权后飘了,被得罪过的人联手算计,一朝就从顶峰跌入谷底,被迫狼狈下野回老家。
他的政治经历伴随着不停歇的权力斗争,却也没耽误高拱施展自己的才华:这个明朝杰出政治家,在把内阁搞得鸡飞狗跳之际,却也把大明治理得四海肃清,出现了复苏迹象。
太子之师,情谊深厚
高拱出身官宦世家,自幼聪敏好学,五岁善对偶,八岁日诵数千言,十七岁乡试夺魁,嘉靖二十年中进士,入翰林院授庶吉士,次年授翰林院编修,嘉靖三十一年受命入裕王府,成为裕王朱载坖的老师。
那时,皇太子朱载壡已殁二年而新储未建,因为迷信于二龙不相见,嘉靖帝非常忌讳立太子,还对仅存的两个儿子裕王景王很冷漠。
裕王朱载坖虽然是皇帝事实上的长子,也是群臣心目中合法的继承人,但他爹不立太子,而只比朱载坖小一个月的朱载圳,母家权势大,也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兄弟俩同时出阁后,嘉靖帝对俩儿子的待遇也没有差别,群臣自然猜测皇帝是否有废长立幼的打算。裕王朱载坖当时的处境如被架在火上烤,饱受煎熬。
高拱就是这个时候进入裕王府成为一名侍讲的,面对内外无援、担惊受怕的裕王,高拱不禁对这个学生产生一种怜惜之情,从此陪伴裕王朱载坖一起走过潜邸那段艰难的岁月,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高拱对朱载坖不仅仅教授学问,还教导安身立命的东西,“益敦孝谨,敷陈剀切”,你爹对你越冷漠,你越要敦厚孝顺谨慎,高拱把这个道理掰开揉碎的详细讲述给朱载坖,希望他能够理解并做到,朱载坖也的确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
嘉靖三十七年,高拱迁为翰林院侍讲学士,两年后升为太常寺卿,管国子监祭酒事。高拱离开王府后,裕王依然依赖高拱,“府中事无大小,必令中使往问”。后来,景王入藩之国,裕王成为太子开始明朗,高拱在朝堂之上也开始受到关注。
独善其身,自成一派
几年之后景王薨逝,裕王朱载坖成为唯一的皇子,储君地位趋向明朗,处境不那么尴尬了,作为未来皇帝最亲近信任的老师,高拱的重要地位可想而知。
当时的内阁首辅严嵩与次辅徐阶正互相斗法、倾轧,许多人都得选择站队,朝中一时闹得乌烟瘴气,大臣们无所适从。高拱凭借裕王老师的特殊身份,泰然往返于严、徐二人之间,不厚此,也不薄彼,标准的一碗水端平,两不得罪。
严党一直想来巴结,但高拱不为所动,在一次内阁汇报工作的时候,高拱甚至以韩愈“大鸡昂然来,小鸡悚而待”诗句,来调侃严嵩在见其党羽、下僚时不可一世的姿态,让严嵩很下不来台。
严嵩倒台后,徐阶升为内阁首辅,为了示好皇太子和其老师,于是费尽心思拉拢高拱。他把高拱提拔为礼部侍郎,后来又把高拱提拔为礼部尚书,最后干脆直接把高拱举荐进了内阁。
然而高拱对徐阶的提拔并不领情,他认为当裕王成为继承人的时候,自己的仕途自然会一片明朗,需要你徐阶来做顺水人情吗?不仅不领情,我高拱有皇帝撑腰,还要从你徐阶手中分权!于是入阁之后他屡屡与徐阶唱反调。
渐渐的,徐阶看明白了,这个高拱就是一个铜豌豆,蒸不烂、砸不扁、杵不碎!不仅拉拢不了,还天天膈应人,让人吃不了兜着走。于是,在朝中经营二十余年,亲信、学生遍布朝野的徐阶,改变了策略,他联合张居正等其他内阁成员开始压制高拱。
嘉靖帝去世当天,作为内阁首辅的徐阶只带着学生张居正一起给嘉靖写遗诏,把张居正与他彻底绑在一条船上,如此,高拱和张居正之间出现了嫌隙。然后徐阶又通过言官弹劾直接将高拱逼出了朝堂。
徐阶一套组合拳下来,高拱不得不以病辞官。
报复徐阶,整你没商量
但是,徐阶低估了隆庆皇帝与高拱共患难的革命友谊。
对于恩师,隆庆那是心心念念,间接也表现出了对徐阶一手遮天,逼走恩师的不满。隆庆二年,心灰意冷的徐阶上疏请求退休,很快就得到了批准。当年十二月,隆庆帝召复老师,高拱以大学士兼掌吏部的身份重新登台入阁。
再次入阁后,高拱对徐阶的恨意和报复的执念终于有了施展的舞台。对方虽然致仕了,但是过的太平舒坦,自己岂能善罢甘休?一定要让徐阶身败名裂才能洗刷自己的耻辱。这一次,高拱成功了。
隆庆三年,高拱任命刚直不阿的海瑞为应天巡抚。海瑞因上《治安疏》而入狱,幸得徐阶与黄光升相助,才得以幸免。徐阶对海瑞而言,可谓救命恩人。而应天巡抚所管辖的区域正好包括徐阶的家乡:松江府。高拱把以刚正不阿闻名的海瑞,放在徐阶老家为官调查土地兼并,实在是一件颇耐人寻味之事。
海瑞到任后,立刻清查当地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海瑞清查的主要对象便是以徐阶为首的应天府官宦、士绅。一番清查过后,海瑞将徐阶一家侵占二十多万亩民田,子弟、家奴为非作歹之事奏报给了朝廷。得到高拱的批复后,海瑞不但抄没了徐阶的家产,还将徐阶的两个儿子充军发配。
海瑞这枚棋子太好用了。为了保护全家老小,走投无路之下,徐阶只得向高拱求饶。张居正为救老师徐阶,向高拱进言,希望他能放过徐阶。高拱看徐阶被清算且求饶,终于满意了,总算放了徐阶一马。
专注改革,政绩斐然
打击敌人的心愿已了,高拱开始将精力投入国家治理当中。隆庆帝对老师做到了始终依赖信任,放手让高拱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凡是老师所奏请,没有不听从的,高拱也忠心为国,“辅政忠勤,掌铨公正”,让国府风气明显好转;“遍识人才,仓卒举用,皆得其人。”为隆万改革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高阁老都有什么显著政绩呢?
其一,打破官员选拔与考核等方面的弊政,重新修订考核的法令;推行官员长久任职的法令,免除人走政息的局面。
其二,建立边防人才储备制度,让人才直接应用到实际的边防军务中;还建立体恤边防官员的休假制度和内迁制度。高拱对辽东进而对边关全线提出了系统的整顿措施,提出了巡边八事,即:积钱粮、修险隘、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收塞马、散叛党。
其三,隆庆开关,开海禁缓解南倭问题,废除嘉靖以来的海禁禁令,对恢复发展东南沿海的经济起到稳定作用。
其四,隆庆议和,主持俺答封贡,开创明蒙友好的新局面,对稳定边疆局势起到良好的作用。
从高拱隆庆三年复起,到隆庆六年致仕,仅仅几年时间,高拱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改革举措,并且在平定内乱,维护民族团结,保障国防安全,抵御外敌上屡有建树,不得不承认他“盖有不世之略,乃可建不世之勋;然必非常之人,斯可济非常之事”。
请见:明穆宗隆庆的帝王悖论——荒淫之君的盛世功绩
怼走政敌成首辅
大干了一番事业的同时,高拱更加自负了,也更加看不惯挡在自己通往首辅路上的拦路虎,又开启杠精怼人模式了。
首先败下阵来的是高拱的老同事陈以勤,两人之前都是隆庆还是裕王时的辅佐大臣,又同在内阁,可是他跟高拱闹了一点小矛盾,结果高拱一个眼神,陈以勤就主动辞职回家了。
第二位受害者则是大学士赵贞吉,赵贞吉分管着都察院掌握大明战力最强的一群喷子。高拱作为隆庆帝最信任最倚重的权臣,手不可避免的伸到了赵贞吉的地盘。赵贞吉可不惯着高拱,总是跟他互怼。双方爆发了口水战,然而高拱搬出自己的大杀器隆庆皇帝,隆庆直接让赵贞吉卷铺盖走人,丝毫不给赵贞吉留面子。
第三位是内阁首辅李春芳,早年和赵贞吉商量好了,要一起平衡高拱的权力。结果防高小队成员赵贞吉被赶走后,李春芳也是被吓得瑟瑟发抖,二话不说就主动辞职回家养老了。
这下好了,天底下再也没人能拦得住高拱了,李春芳一走,内阁首辅的大位铁定成了高拱的囊中之物,气势越发不可阻挡。
正此时,殷士儋递补入阁。他也是高拱在裕王府的老同事,且和高拱的关系同样不太好。到殷士儋论资排辈进入内阁后,高拱心里就不爽了。
之后又因为好友张四维被攻击,高拱认为是殷士儋唆使的,所以他直接跑来把殷士儋骂了一顿。谁曾想,殷士儋也是个暴脾气,大骂高拱:“你赶走了陈以勤,赶走了赵贞吉,又赶走了李春芳,现在又要来赶我走了?我可不是好欺负的!”高拱还在听着,殷士儋的拳头就上来了,两位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居然公然打了一架。结果是,隆庆皇帝还是帮着高拱,殷士儋被他成功赶走了。
士儋勃然起,诟拱曰:“若逐陈公,逐赵公,复逐李公,今又为四维逐我,若能常有此座耶?”奋臂欲殴之。居正从旁解,亦谇而对。---《明史》
此时,还能在高拱领衔的内阁里屹立不倒的只有张居正了。
失去靠山
由于隆庆帝对老师的极度信任,高拱达到了人生巅峰,在朝中的地位也十分牢固,他与张居正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也愈加突显。
其实到了隆庆末期,高拱和张居正就已经很难再和衷共济以共事,矛盾日益激化,二人都太过刚强且权力欲十足。于是张居正开始暗中和对高拱不满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结成同盟。原因是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人选,本来应该轮到冯保了,可是高拱偏偏选中了陈洪,陈洪下台以后,高拱又选中了猛冲,总之就是轮不到冯保。高拱挡了冯保的路,冯保自然对他“另眼相看”。而一心想算计高拱的张居正,恰好看到了冯保和高拱的裂隙,于是就和冯保“交上了朋友”。
可曾想明穆宗隆庆帝在位短短六年,就被酒色掏空了身子,撒手而去,作为老师和朋友的高拱悲痛不已。在病榻之上,朱载坖召见高拱、张居正及高仪三人为顾命大臣,他握着高拱的手说:“以天下累先生”。朱载坖的一番话,可见他到死都对高拱十分信任。
明穆宗死后,明神宗万历朱翊钧继位,而冯保是万历的“大伴”,张居正是万历的老师。高拱似乎还没有意识到他失去了最大的依仗,将会面临什么。
被迫下野
因为遗诏问题,高拱计划发动百僚驱逐冯保,双方正式开战。
当时万历皇帝还小,高拱就说道:“十岁天子,如何治天下。”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问题,而传到后宫,这句话就变成了“十岁孩童,如何做天子。”
虽然字句相似,但意思却截然不同,这让高拱的话被解读为十岁的孩子怎能有资格治理天下。面对老皇帝去世,新皇帝尚小的局面,此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权臣当道。明穆宗曾经很仰仗高拱,但此时已经去世,而在并不熟悉的孤儿寡母面前,高拱则是个莫大的威胁。
“后妃大惊,太子闻之亦色变”——《明史·冯保传》
因此,仅过了一天的时间,万历就下达了罢免高拱的命令。于是乎,高拱在会极门外接到懿旨:“今有大学士高拱专权擅政,通不许皇帝主专,我母子惊惧不宁。令高拱回籍闲住,不准停留!”高拱怎么想都没有想到,自己的仕途竟然会被一句话摧毁。高拱闻听诏书,惊得汗流不止,瘫软在地。冯保还打算借助王大臣一案栽赃高拱,好在被张居正拦下,高拱这才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高拱被迫辞官后回到了河南老家。高拱暗中编写了《病榻遗言》四卷,记述张居正勾结冯保阴夺首辅之位的经过,将张居正描述为阴险刻毒的人物。张居正去世之后,《病榻遗言》被呈送给万历皇帝,最终张居正在死后被清算,冯保也一并被处罚。这是后话了,高拱也算最终报了张居正的仇。
性格决定命运
高拱能以隆庆皇帝老师的身份位极人臣,其后,又被万历皇帝的老师张居正和万历皇帝的“大伴”冯保联合搞下台。怼天怼地的高拱最终还是败给了自己的狂傲,正如张廷玉在《明史》中的评价:“高拱才略自许,负气凌人,倾辄相寻,有自来已。”
高拱有他的优点,他有着精准的眼光、清晰的逻辑和坚定的立场,又懂经济又懂军事的全能型人才,忠心为国;但同时他也有很多缺点,和张居正、徐阶等比起来,高拱的官场斗争水平,绝对是短板:
一是脾气火爆,做事极端不留余地。高拱一生改不了自己的火爆脾气,对待已经下台的徐阶揪着不放恨不能赶尽杀绝,让满朝大臣无不心寒。政治讲究妥协和利益让渡,团结所有能团结的人,减少敌人,增加朋友。然而,高拱自视甚高,对谁都不屑一顾,杠来杠去,最终被彻底孤立。
二是不团结同事,四面树敌。高拱主政期间,对于与自己政见不同之人一味采取打压的手段,却不懂得统一意见团结同志,往往把平常的政见之争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四面树敌的结果自然是四面受敌,当他的核心支撑隆庆皇帝死后,各方势力便开始蠢蠢欲动准备反攻倒算。
三是不懂审时度势,政治敏感度低。前面说了,隆庆皇帝去世,各方势力准备对高拱反攻倒算,偏偏他却还处于一种懵懂自信的状态,依旧我行我素,直到被赶下台回老家。这样迟钝的判断力,可以说高拱真的不算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只能是一个有能力的臣子,这就是他和张居正本质的差距。
性格,无疑在高拱的命运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