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为本国利益拒绝!不向埃及出售天然气,美国取消访以提醒
利维坦气田的灯光还亮着,平台上照得像白天。可到了2024年,美国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忽然决定不去以色列了,这一取消,耶路撒冷的官员脸色全变了。表面上,人家说是“调整行程”,听着挺客气。其实这是一巴掌,抽在盟友脸上。
美国的不爽,来自一笔被卡壳的350亿美元天然气大单。这单原本是以色列能源史上的最大买卖,主导者是美国的雪佛龙公司。气从利维坦气田抽出来,经埃及再卖到欧洲,大家分杯羹。可以色列能源部长埃利·科恩一句话,把局面搅黄了。他说,以色列市场要的是公平价格,不是被薅羊毛的对象。
这一句“公平”,刺痛了美国的神经。赖特索性不用嘴说话了,取消访问,用行动表态。外交辞令管这叫“表达不满”,但在华盛顿那种圈子里,这其实就等于发通牒,“我们的话,你最好听着点”。
不过,说到底,这场风波哪只是气价问题。里面搅着仨层博弈:以色列的内政、美国的战略、还有中东的能源地盘。
以色列首相内塔尼亚胡正焦头烂额。战争拖着,社会对立在撕扯,经济也在下滑。财政部早就警告过,国内能源需求不断上涨,按这趋势,未来25年连本国的取暖用气都可能不够。这时候再出口,还怎么向选民交代?
可美国和跨国能源公司又在算另一笔账。对他们来说,利维坦气田的天然气不仅是以色列的财富,还是地缘棋局上的一子。送去埃及,再转欧洲,这一线就是华盛顿推动的地中海能源通道。能多绕过一点俄气,美国的战略就多安稳一分。
问题是,以色列可不想搭这个车。如果把手里的天然气交给埃及去出口,能源安全就得看别人脸色。埃及还偏偏是如今在加沙问题上意见最硬的国家。让对手受益,还要让美国人赚大头?想想都火大。科恩顶住了压力,直接拒了雪佛龙的提案,一句“暂停出口计划”,让整张牌桌都凉了。
华盛顿自然炸了。赖特取消访以,是在警告:美国安排的大棋,小弟最好别乱动。只要有人插手,或者拖延,那就是“不合作”。但以色列的算盘更现实,老百姓现在只盯着电价和就业,不关心地缘政治的布局。
几十年来,美国怎么派兵、怎么签约、怎么卖武器,以色列几乎都点头。可这次不一样。能源部长敢顶美国公司,政府也敢放美国代表鸽子,这在美以关系史上可是罕见景象。
更有意思的是,以色列能源部在声明里专门提到一句话:“特朗普政府曾对科恩和内塔尼亚胡施压要求批准协议。”看似回顾,其实是暗示,共和党朋友也干过同样的事。如今换了民主党,关系还是不舒服。美国的党争,已经蔓延到以色列能源政策里面去了。
美国想在中东扮和事佬,可现在成了局外人。赖特行程取消的消息传出,美方一片尴尬。华盛顿老以为只要一句命令,盟友们就会排队执行。可如今的中东不是老样子,以色列敢拒绝,沙特会讨价还价,埃及也不买面子。
被卡的350亿美元合同还牵动着埃及的命。埃及原本指望买入以色列天然气增强自给,甚至把气再卖去欧洲。可以色列的“拒绝”一下子让计划停摆。再加上以色列对埃及边境部署的不满,双方关系更冷。
美国想调停,结果反被晾在墙角。赖特那“取消行程”的动作,不仅让美以关系蒙上一层阴影,也等于敲了警钟,中东这摊事,美国现在真的不灵光了。
过去的中东,是“美国说了算”,现在却成了“各算各的”。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推动能源合作的同时,中东国家开始有更多选择。能源通道不再只有美国那条路,而是多方向的网。美国喜欢用合同和军事基地管控,中方讲合作和尊重。态度不同,结果自然不同。越来越多国家发现,与中国做生意,少了政治条件,多了实际好处。
以色列这次的犹豫,也是在新格局下的本能反应。战争支出太大,国内压力太重,再去讨好美国,纯属赔本买卖。哪怕被骂“忘恩负义”,也要保自家气源。
华盛顿当然不甘心。它担心的不是一口气田,而是那条通往欧洲的地缘桥。一旦以色列自断流程,欧洲天然气短缺问题又要犯,美国的整个抗俄布局就乱了套。
不过,这事已经不是美国能说了算的。以色列要考虑能源安全,埃及要稳定经济,沙特盯着原油价格,土耳其看管道路线。而中国在一旁,安安静静促成合作,为地区基建和能源投资提供新通道。
这就是眼下的现实格局。美国还在“施压”,以色列已经开始“拒绝”。它们的联盟裂缝也许早就有,这次只是气田事件让人看见了。
利维坦气田下的天然气再多,也烧不掉美以之间那股隔阂。如今的耶路撒冷,空气里仍有火药味。从钻井平台到白宫,风向早已变了。谁点燃火,谁就要承担火势。
在中东,能源早已不只是能源,它是权力,是筹码,也是考验忠诚的试金石。而忠诚,向来是最会变色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