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智库主张先发制人夺中国科技企,引发双边外交博弈
西方智库主张“先发制人”抢夺中国科技企业
当地时间10月30日,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发布一份标题挑衅的报告,呼吁西方应“先发制人”,抢夺更多中国科技企业。
大约一个月前,荷兰政府已宣布强制接管安世半导体(Nexperia),成为这波争论的直接导火索。
事件背后反映的是技术竞争、地缘信任和全球投资秩序的一场深层博弈。
这份ASPI的报告明确主张建立大规模“预筛查黑名单”,重新审查并追究过去几年与中国相关的科技交易,还建议动态扩大关键技术清单,将更多领域纳入管控范围,甚至把荷兰对安世的国内法介入视为可复制的先例。
报告中还引用了一个震动性的数字,称在它关注的64项关键技术中,中国在57项上处于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外界注意到ASPI的资助来源中有来自澳大利亚国防部、美国国务院以及军事承包商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立场的军事安全取向。
把常见的商业整合描绘成“技术转移阴谋”、把正常的并购行为预设为有罪——这套话语工具的目标是为更强硬的政策行动构建所谓“道德许可”。
把眼光拉长,荷兰事件并非孤立:冷战后建立的跨国投资与合作规则,长期依赖法律可预见性和契约精神。
现在烧起“事后翻旧账”和“动态界定关键技术”的火,这种做法就像把邻居间的借物协议随时改成“你欠了我的东西就是偷窃”,把过去的商业往来变成未来的政治筹码。
历史上每次技术垄断的回应,都伴随规则重写;这次不同的是规则正朝着更强的行政干预和零和逻辑倒退。
各方立场并不一致。
ASPI及其背后安全界的核心诉求是维护既有的技术优势和供应链控制,出发点是“先保住今天的地位”;部分西方政府和企业担心中国崛起带来的竞争压力,支持更严格的审查;相对地,中国以及支持开放规则的国家将这种做法看作对全球投资秩序和法治精神的侵蚀,主张通过自主创新和规则对话化解摩擦。
欧盟内部、其他亚洲经济体以及跨国企业可能采取更谨慎的立场:既不愿完全对抗中国这一大市场,也担心被卷入地缘政治的强制拆分。
短期内,这类报告和随之而来的政策动员会加剧外交摩擦、推高媒体舆论对抗,并促使企业调整合规与投资策略;中期看,可能导致技术生态的更大分化——形成以安全为名的“分块化”供应链和更加严格的投资审查机制。
对中国而言,最现实的应对逻辑是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完善对外投资风险管理、同时在国际规则制定中争取话语权,避免被动挨打又不关起门来做生意。
结论上,任何希望长期稳定全球科技合作的方案,都需要在安全关切与市场开放之间找到平衡:通过透明的审查机制和可预测的法律规则来应对安全风险,而非简单地以行政抢夺替代市场竞争。
你认为国际社会应如何界定“国家安全”与“商业自由”的边界?
面对外部压力,中国应在哪些领域优先推进技术自立以减少风险?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建议或指导,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