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型胶原多重肽面霜:科学抗老的肌肤「隐形盔甲」
70
2025-07-29
近期,乌克兰领导人公开表态,宣称只要俄罗斯未能完全吞并整个乌克兰,那么乌方就已然取得了胜利。这番话语在西方舆论场中掀起不小的波澜,许多人对此感到既惊讶又不解。
这番言论,无疑揭示了乌克兰对“胜利”的底线正在持续后退。冲突爆发之初,乌克兰曾怀抱全面胜利的宏伟愿景,其立场也显得异常强硬,底气十足。
2022年春,乌方明确要求俄军必须全部撤出其领土,并坚持俄罗斯应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乌克兰。同时,乌克兰还要求取消顿巴斯地区所谓“共和国”的地位,并对战争损失进行全面赔偿。
当时,乌克兰领导人曾誓言要将所有侵略者驱逐出境。西方国家提供的援助也十分充沛,乌军在基辅外围的反击中更是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胜利,士气一度高涨。
然而,战场的残酷现实并未给乌克兰留下太多情面。2023年下半年,战线在顿巴斯地区逐渐趋于稳定,乌军的反攻行动受挫,未能取得预期进展。
面对战局的变化,乌克兰总统的口风随之转变,他开始强调“坚守东部战线就是胜利”。他还表示,要让俄方为侵占的每一公里土地都付出沉重代价,显示出一种不屈的坚韧。
底线退守,胜利缩水
时间进入2024年,国际政治风向也开始发生微妙变化。特别是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后,国际社会中出现了更多暗示乌克兰需要做出让步以促成和平的声音,这给乌克兰带来了新的压力。
到了2025年1月,乌克兰总统公开表示,乌方不再坚持加入北约。此前,加入北约的目标在2022年时已被明确写入乌克兰宪法,这一转变无疑是巨大的妥协,令人唏嘘。
紧接着,乌克兰方面提出了新的和平方案,其中不再提及“收回所有领土”这一此前一直坚持的要求。新的方案仅要求西方国家“保护剩下的地盘”,显示出战略重点的显著调整。
将胜利标准降至“未被全吞并”的退让幅度,连一直支持乌克兰的欧洲国家都感到惊讶。这表明乌克兰的战略目标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低点,令人不禁担忧其处境。
有德国媒体按照这一新标准进行推算,认为俄罗斯目前控制的领土面积已不足2022年高峰期的一半。俄军主要集中在顿巴斯和扎波罗热局部地区,按此标准,乌克兰似乎已然“胜利”。
乌克兰领导人之所以做出如此大的让步,部分原因在于他敏锐地摸透了西方盟友态度的微妙转变。他清楚地感知到,国际支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变数。
战场消耗,步步紧逼
战场并未给乌克兰留下丝毫情面,俄方近期对乌克兰境内进行了空前的饱和打击。这种攻击的强度和频率,对乌克兰的防御体系构成了严峻考验,令人心惊。
仅在9月7日一夜之间,俄方就向乌克兰境内投射了超过800架巡飞弹和无人机,这创下了冲突爆发以来的新纪录。如此密集的打击令人触目惊心,代价何其沉重。
在过去一个月里,乌克兰几乎每隔几天就要承受五六百架无人机的饱和打击。其电力系统、弹药库以及交通枢纽频频受损,前线防御的压力也因此剧增,苦不堪言。
在这样的残酷现实面前,“乌克兰必胜”的口号,更多时候听起来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它难以改变战场上力量对比的客观事实,也无法扭转战局。
开源情报显示,乌军在巴赫穆特战役中损失逾2万名士兵,代价极其惨重。西方援助的坦克装甲车损失率也超过40%,装备损耗惊人,令人痛惜。
俄罗斯的战略目标已悄然调整为“有限消耗加稳步推进”,通过无人机和远程打击,将战争成本控制在自身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打一场持久的“耐力战”,以时间换空间。
俄罗斯的工业体系已经全面动员起来,弹药和能源的产能正在稳步增长。这为其持久战策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其能够持续投入,毫不懈怠。
反观乌克兰,其军事和经济运转严重依赖西方的持续输血。一旦外部援助出现断档,前线部队将立即面临弹尽粮绝的困境,局势将急转直下,不堪设想。
俄罗斯并不急于求成,它可以通过拖延战事,将已经取得的战果变为既成事实。时间似乎站在俄罗斯一边,使其能够逐步巩固控制,稳扎稳打。
乌克兰人口持续外流,大量民众离开家园,经济也因此陷入泥潭,难以自拔。战争动员已显疲态,兵源和士气都面临严峻挑战,令人忧虑。
如果冲突继续拖延下去,最先崩溃的将是乌克兰自身。其社会、经济和军事体系都难以承受无休止的消耗,面临瓦解的风险,令人不寒而栗。
泽连斯基的“必胜论”,旨在鼓舞国内民众的士气,同时向外界表明基辅不会轻易妥协。这是一种政治姿态,试图维持内部凝聚力,以争取更多支持。
盟友算盘,各有千秋
乌克兰总统最新表态后,西方国家的反应却显得有些异样。德国外交部谴责俄罗斯,英国加速送去防空武器,而美国白宫新闻秘书却冷静表示“总统对此不意外”。
这种差异化的反应,暗示着西方盟友内部对乌克兰的支持态度并非铁板一块,各自有着不同的考量和优先事项,呈现出微妙的分化,令人深思。
欧洲国家眼下的日子并不好过。2025年冬季的天然气价格预计将是2022年的2.3倍,能源成本高企,给经济带来巨大压力,民众怨声载道。
德国的工业产能利用率仅为65%,许多工厂被迫停产,甚至选择搬迁到美国,这严重打击了欧洲的经济根基和就业市场,前景堪忧。
目前有500万乌克兰难民滞留在欧洲,这导致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极右翼政党支持率持续上升。这些政党一旦上台,普遍主张“停止援乌”,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欧盟虽然承诺了450亿欧元的援助,但其内心深处巴不得俄乌能够尽快停火,以便自身能够喘口气,缓解内部日益增长的经济和政治压力,实属无奈之举。
法国总统马克龙提议的“战后安全保障部队”,其背后可能隐藏着为将来驻军乌克兰、从而控制其农业和矿产资源寻找理由的战略意图,值得玩味。
国际社会的关注点正从战场上的炮火转向谈判桌。普京和泽连斯基何时能够坐下来会谈,已成为一个牵动国际政治格局的悬念,备受瞩目。
特朗普积极推动“普泽会”,他将此视为自己上台后的重大外交成果,并将其作为冲击诺贝尔和平奖的一项重要筹码,意图明显,不言而喻。
普京直言“来莫斯科谈,我保证100%安全”,展现出一种自信。但乌克兰总统不敢冒险,他先是邀请普京去基辅,后又称“愿随时会面,但不能在俄罗斯境内”。
乌克兰总统的最新表态,即“除非俄罗斯吞并整个乌克兰,否则乌克兰必胜”,看似强硬,实则表明其并无停火的诚意。他更希望继续拖延,赌俄罗斯会先撑不住。
然而,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注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战场上的现实和实力对比,不会因为单方面的意志而改变,拖延只会带来更大的损失,令人扼腕。
乌克兰坚持硬撑,是希望通过拖延来维持其政治合法性。它寄希望于西方内部的变化,例如特朗普“回心转意”或者欧洲能够“卖血援乌”,以争取转机。
然而,这些希望并非乌克兰能够掌控。它们都取决于外部力量的决策和利益考量,乌克兰自身的回旋余地非常有限,充满了不确定性,前路茫茫。
笔者以为
如果乌克兰真为国家长远考虑,早日停火或许更有利。这可以冻结当前战线,保存现有军力,并争取国际重建资金,避免被彻底拖垮,为未来留下希望。
继续强撑只会让更多城市化为废墟,更多无辜的年轻人倒在前线。这种消耗战的代价是乌克兰难以承受的,只会带来更大的伤痛,令人心痛不已。
泽连斯基的“必胜”宣言听起来慷慨激昂,但实则是一种无力的自我安慰。它难以改变战场上冷酷的现实和力量的对比,也无法扭转乾坤。
在战争的铁逻辑面前,乌克兰不可能仅仅依靠喊口号来取得胜利。未来的和谈迟早会到来,但最终决定命运的,是战场上冷酷的现实,以及各方力量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