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号·热评|“蹭饭书记”用一碗饭的温度,撬动乡村振兴的密码

55 2025-07-03 07:34

2025年盛夏,河南鹿邑县生铁冢镇范庄村的田野上飘着麦香,一位27岁的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端着印有小猪佩奇的白瓷碗,大步流星地走向村民家门口,用带着豫东口音的普通话喊道:“奶奶,我搁你这儿蹭顿饭吃,可中?”这段场景被镜头记录后,迅速在短视频平台引爆千万播放量,董桂林因此被网友亲切称为“蹭饭书记”。

一碗面的破冰:从“陌生人”到“自家人”

初到范庄村时,董桂林面对的是村民疏离的目光。作为县里派来的“90后”驻村干部,他站在田埂上与佝偻着腰的老人们之间,仿佛隔着一道无形的墙。传统走访模式收效甚微,村民客套几句后便沉默以对。直到某天路过一户农家,饭香飘出院墙,他忽生灵感:“中国乡村的温情,不都在饭桌上吗?”

次日,董桂林带着印有卡通图案的碗和鸡蛋、牛奶等“饭票”,敲开了村民的门。当热腾腾的面条盛进碗里,紧绷的气氛瞬间融化。看似随意的“蹭饭”,实则是精心设计的破冰之旅。每次登门,他必带礼物,饭后与老人碰拳告别。村民眼中的陌生干部,渐渐变成了“小董”。101岁的王奶奶总爱用枯瘦的手抚摸他的头,唤他“乖乖”,这段“祖孙情”登上《人民日报》,温暖了万千网友。

“唯有在饭桌的烟火气中才能听到真实的乡音。”董桂林说。一碗面条就像一座桥梁,话匣子打开了,干群关系拉近了,隔阂消除了。这种“舌尖上的调研”打破了干群间的“玻璃门”,让干部不再是“村口的陌生人”,而成为“家里的自己人”。

饭桌上的产业经:从“家长里短”到“带货蓝图”

董桂林的“蹭饭”从不白蹭。镜头里,烤鸭蛋夹在烙馍里,芝麻盐撒在捞面条上,他大快朵颐的模样成了天然的“带货场”。橱窗里陆续出现的蒲公英茶、五香烤鸭蛋、芝麻盐等当地特产,都是他精心挑选的“宝贝”。网友笑称这是“最丝滑的广告植入”,产品销量实打实翻了几番。

“乡村振兴最缺的不是资源,而是发现资源的眼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董桂林将“走村串户”转化为“走心服务”,把“家长里短”升级为“产业蓝图”。他黑板上写写画画的,是找产品、建供应链、建云仓的规划:“这些实体产业能提供实实在在的就业岗位,年轻人才愿意回来。”

面对质疑声,董桂林用行动回应:所有橱窗收益汇入村集体账户,他分文不取。账户数字跳动时,他谋划着更长远的事——“把流量留下来,变成‘带不走’的资源”。

共情的力量:从“个人IP”到“群众路线”

爆红后,董桂林关起门焦虑了好几天。评论区刺耳的声音,曾让这个年轻的书记在村委会议室枯坐良久。但他选择用最笨拙也最真诚的方式回应质疑——俯下身子,继续“蹭饭”。

“群众眼睛是雪亮的,许多东西是做不了假的。”他深知,驻村书记的任期并非永久,紧迫感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他:“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多做一点是一点。”这份紧迫感驱动了他的“小心思”:拍视频不只是记录,更是为了给村里留下带不走的流量——能转化为就业岗位的产业,能吸引年轻人回来的机会,能让老人们不再孤单的日常陪伴。

在董桂林的手机里,有条评论被他置顶收藏:“看到家乡特产被这样用心推介,真想回去看看能做点啥!”这让他看到希望:“乡村振兴最缺的不是钱,而是年轻人在场。”如今,村里的小路上回荡着孩子们清脆的喊声,放学后他们像归巢的小鸟,欢快地围拢到董桂林身边。这份被无条件信任的亲近,比任何数据都更直观地告诉他:他正实实在在地改变着这个村庄。

泥土味的启示:乡村振兴需要“同行者”

董桂林的走红绝非偶然。它呼应着群众对“行走的办公室”的期待,对“会唠嗑的带头人”的渴望。当干部愿意吃农家饭、说农家话,群众才会敞开心扉,减少政策推行阻力。在饭桌上发现的“小问题”,可能是影响村民幸福感的“大痛点”,如留守老人照护、农产品销路,乡村干部才能精准施策。

“当下,乡村最需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家’,而是‘卷起裤腿的同行者’。”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评论指出,董桂林的“饭碗经”藏着基层工作的真章——“蹭”的是烟火气,藏的是为民心。唯有干部与群众“同吃一锅饭、同算一本账”,才能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如今,董桂林的抖音橱窗里,蒲公英茶、烤鸭蛋、芝麻盐持续热销;村集体账户的数字不断跳动;归乡的年轻人开始盘算着如何利用流量创业。夕阳下,他腋下仍夹着那只小猪佩奇碗,脚步坚定地走向下一户人家。这碗里的温度,正悄然焐热着乡村振兴的希望。

壹点号马梦琦

下一篇:世俱杯恩怨对决:2名帅再相遇 旧将反戈!曼城冲4连胜进8强
上一篇:销量增加, 好房子、节能新标激活建筑行业绿色赛道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