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贝宁一家游莫高窟: 龙凤胎萌翻游客, 李白站他身边气场太绝
112
2025-07-24
说真的,有些事儿,你都不知道该从哪儿开始生气。
就好像你刚吃完一顿满汉全席,心满意足地打了个嗝,结果一出门就踩着一坨热乎的。
九三阅兵那天,我敢说,全中国至少有一半人的心是热的,那股子自豪感,跟三伏天喝冰啤酒似的,从头爽到脚。
那画面,那气势,甭管你平时是不是“军迷”,都得跟着心潮澎湃一把。
可这股热浪还没散干净,怪事就一件接一件地来了。
我到现在都想不通,那个给南京广告公司打电话的老板,当时的心情得有多凌乱。
他寻思着,这么大的事儿,我得用公司的大屏给街坊邻里免费直播啊,多提气!
结果电话那头的设计师,一位大哥,愣是给他问懵了:“阅兵是啥?你们公司开誓师大会?”
我当时看到这段子,第一反应是假的吧?
这年头还有人不知道阅兵?
这哥们儿是刚从哪个山洞里通上网吗?
结果发现,是真的。
这事儿最让人膈应的,不是他“不知道”,而是他那种“我不知道,我还有理”的坦然。
同事给他打圆场,说他工作忙,两耳不闻窗外事。
拉倒吧,现在这信息密度,你就算把自己埋在沙子里,热搜都能通过沙子震动传达给你。
这根本不是无知,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绝缘体”质,国家的喜怒哀乐,民族的集体记忆,到他这儿,自动屏蔽。
尤其是在南京,这个连空气里都带着历史沉重感的地方,这种冷漠显得格外刺眼。
你以为这就到底了?
不,冷漠下面还有更深的坑,叫恶意。
网上总有那么一撮人,你爱国,他就说你被“洗脑”;你自豪,他就说你“盲目”。
阅兵刚结束,一个几十万粉丝的博主,对着英姿飒爽的女兵方队,轻飘飘地敲出两个字:“摆设”。
我当时就火了。
摆设?
你管一群顶着烈日、踢正步踢到肌肉痉挛、把青春献给国家的钢铁玫瑰叫“摆设”?
她们身上的每一滴汗,都比你那颗躲在屏幕后面的、阴暗的胆子要重。
这种人,他不是在发表观点,他是在排泄恶意,企图用这点脏东西,去污浊我们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骄傲。
好在,后来他为自己的嘴贱付出了代价,也算是大快人心。
如果说前两件事是“民间的迷惑行为大赏”,那第三件事,直接把矛头指向了那些活在聚光灯下的人。
阅兵第二天,时尚界的泰斗乔治·阿玛尼老爷子去世了。
国内的明星圈,那叫一个“如丧考妣”,章子怡、胡歌,平时八竿子打不着的人,齐刷刷地发文悼念,小作文写得情真意切,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自家亲戚。
悼念逝者,本无可厚非。
可巧就巧在,阅兵当晚,一位102岁的抗战老兵,看完了整场阅兵,心满意足地走了。
这位老英雄,他没能等来明星们哪怕一个字的哀悼。
他的名字,被淹没在对一个外国设计师的集体追思里。
这对比,简直比戏剧还荒诞。
为什么?
说白了,利益。
阿玛尼是“金主爸爸”,能给他们带来代言和时尚资源;而一个逝去的老兵,除了能唤醒一段我们不能忘记的历史,给不了他们任何商业价值。
他们穿着光鲜的华服,走在红毯上,却忘了这红毯的底色,是多少像那位老兵一样的英雄,用鲜血染红的。
当资本的逻辑压倒了民族的情感,当商业的考量凌驾于社会的责任之上,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比无知和恶意,更让人感到一种彻骨的悲凉。
你看,这三件事,一个冷漠的设计师,一个恶毒的博主,一群选择性悼念的明星。
他们互不相识,却在72小时内,共同完成了一场对国民情感的“背刺”。
这背后,是一种价值观的撕裂。
我们到底该为什么而自豪?
我们又该向谁致敬?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光是看你有多少航母,多少高楼,更是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心里还装着什么。
当阅兵的礼炮声散去,当朋友圈的刷屏归于平静,这些糟心事儿,反倒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
挺好,至少让我们清醒一点,这盛世之下,依然有人在梦游,有人在装睡,还有人在偷偷地挖墙脚。
前路漫漫,我们不仅要造得出飞机大炮,更要守得住我们这颗滚烫的中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