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赐的声音6》收官总结, 两种声音变化呈现节目倾向
54
2025-07-09
#上海观光路线推荐#
百万吨电池何处去 新规出台堵漏洞 回收乱象迎终结
新能源车呼啸而来。退役电池却悄然而至。它们该去哪?
2025年。动力电池退役高峰已至。104万吨。这是今年的预测退役量。数字触目惊心。但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大量的电池。流向了非正规渠道。流向了“小作坊”。
小作坊拆解。简单粗暴。价格或许更高。但后果严重。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安全事故频发。它们没有投入。没有环保处理。正规企业却因此“无电池可收”。
困局必须打破。
政策出手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着力打通堵点卡点。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全生命周期流向监测。实现从生产到利用的全程可追溯。就像给电池安装了“数字身份证”。
工信部也修订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已于2025年1月1日起实施。新规大幅提升技术门槛。冶炼锂回收率从85%提至90%。新增电极粉料回收率不低于98%。对企业注册资本、产能等要求也更细化。
这一切只为一个目标——到2027年。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增强。
回收不仅是环保命题。更是战略资源争夺的关键。我国锂、钴、镍等资源对外依存度高。通过回收获取这些金属。能缓解资源压力。降低生产成本。
企业已在行动。
比亚迪2015年就建立了研发团队。其上海梯次利用工厂2024年已回收近1.2万吨废旧电池。过去四年投资近6亿元。
宁德时代2013年通过收购邦普循环切入。
格林美、华友钴业等也早早布局。
技术路线主要有二:梯次利用 和 拆解回收。梯次利用是将剩余容量较高的电池。经检测修复后。用于储能、通信基站、低速电动车等对能量要求不高的领域。拆解回收则是提炼原材料。实现循环利用。目前磷酸铁锂电池多走梯次利用。三元材料电池则以拆解为主。
未来还看技术创新。物联网、大数据使得全生命周期追踪成为可能。智能拆解机器人提高效率和安全性。
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的成熟也带来新思路。宁德时代全球首款通过新国标认证的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达175Wh/kg。纯电车型续航突破500公里。在-40℃极端低温下容量保持率高达90%。且支持超快充。这有效降低了对锂资源的依赖。
电池回收领域。政策、技术、资本正在协同。它或成为未来十年新能源产业链最具增长潜力的环节之一。市场潜力巨大。预计到2030年规模将突破1400亿元。
但眼下不能仅依靠市场行为。还需法治手段加强监管。推动技术创新。
回收之路任重道远。但方向已然明确。规范、安全、高效。让每一块电池终有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