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苏吴或退市?股价低迷背后你忽视了哪些风险”
ST苏吴退市警示背后,投资者要学会察觉风险
想必最近不少人都看到消息了,ST苏吴的股价跌到了0.99元,公司还专门出了风险提示公告,这种情况在A股也不是第一次发生,这次我们不聊股价,只谈背后更深层的警示。
很多投资者频频被退市事件吓到,还是有人在“博弈”退市边缘,真正能避开风险的人,并不靠好运气,而是靠信息敏感度跟纪律性,比如ST苏吴这次,既有低价触发退市的可能,还因年报造假面临重大违法强退,这种“双重雷”,不是普通投资者能hold住的局面。
A股退市机制的完善,本身就是一种警钟,尤其是近几年,不断加码退市标准,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市场更健康,很多散户却始终在“填坑”,以为反弹就能解套,曾经的ST长生、ST康美,和ST瑞德等,,还是让无数投资者“血本无归”,这已经不是运气,更多是信息忽视。
为什么那么多人“中招”?主要是对退市流程的理解不够深入,信息获取渠道也有点单一,今年4月的ST泰禾,因连续股价低于1元加重大违法,结果双重触发退市,消息出来后,买盘还在,但成交量却持续萎缩,说明市场依然有人“赌一把”,数据不会骗人,泰禾退市后,投资者损失比例超过85%,连退市整理期都进不去,资金瞬间“被冻结”,只能干着急。
事实上,这种硬性退市新规,是对投资者的“保护”,也是对失信上市公司的惩戒,刚刚公布的金融欺诈案例,数据显示,2024年单季度,就有不下8家公司触发强制退市条件,证监会加快了行政处罚节奏,平均调查时长从过去的36个月缩短到现在的18个月,意味着信息披露速度极快,投资者如果还用老眼光去看ST股,真的容易踩雷。
投资者想从A股获利,首先要学会看企业基本面,数据不会骗人,像ST苏吴这种,前期已经被证监会认定有虚假记载,叠加股价连续低于1元,其实退市概率很高,这不只是公司层面的事,更是投资者教育的机会,很多理财课程都在强调“市值低不能买,财务造假不能碰”,这不是空话,而是有充足案例支撑的。
我们不妨看一下港股市场的退市案例,比如2023年的中国恒大,因财报异常跟资金链断裂,直接被港交所停牌,随后强制退市,消息当天,恒大市值蒸发100亿港元,股东损失惨重,由于港股信息披露更加及时,很多大户早就提前撤离,,中小投资者风险敞口压缩到30%以内,相比A股散户损失普遍超70%,可见信息与决策的差距,其实就在于对信号的反应速度。
ST股是一种警示标签,但更重要的是,抱着侥幸心理去“抄底”,一般都是自找风险,Wind数据显示,2019-2024年,A股强制退市公司平均股价跌幅都是90%以上,退市后不少公司连投资维权都难实现,资金被冻结,维权成本极高,,真正能够早点规避的,往往都是那些看得懂公告、及时止损的人。
也有一些个人投资者了经验,持仓一旦出现“退市风险警示”这种公告,就坚决卖出,不管市场情绪如何,也不顾所谓反弹机会,数据证明,这类果断止损的人,整体亏损率不到20%,而那些盲目“补仓”、“等反弹”的投资者,几乎都是深套,甚至于,连退市后转让都拿不到现金,这就是不同投资策略带来的结果。
投资需要做的就是“知止”,不是每一个风险都有机会,尤其是集中体现的ST公司,今年9月的ST海航,因债务违约和年报问题,被证监会直接锁定为退市对象,公告一出,资金秒撤,股东数下降50%,这次市场反应很快,不少早撤的人不仅避免了损失,甚至把资金及时切换到了稳定板块,整体收益领先大盘15%以上,因此,不是所有警告都可以无视,关键是,信息响应跟决策速度要配套。
退市不代表一切都结束了,有些公司能通过重组归来,但这种概率很低,尤其是“重大违法”触发强退的案子,数据统计显示,这几年强退公司重组成功率不足3%,投资者还是别抱幻想,除非是极少数有国资背景的“白马”,否则,真退市后,基本上就告别二级市场了。
说到这里,ST苏吴给我们的提醒,不只是“股价低于1元”这么简单,更是一次全面投资风险教育,信息透明度提高后,投资者获取消息速度加快,如何科学筛选有潜力公司,如何管理自己的风险敞口,也是未来每个人必须思考的新课题,当资本市场变得更规范,投资者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或者说,你会让自己的资金避免踩雷吗?
